儒家“五伦”与家庭成长
儒家思想表达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核心价值,它既是中国的学说,更是中国人的生活本身,我们生活在以此为核心的中国哲学熔炉里,身不由己地被历练和塑造。儒家学说枝繁叶茂,我们挑拣一支最“不离日用常行内”的枝桠来理解受其影响的家庭成长,那就是“五伦”。现代心理学认为家庭是一个对其个体发展最具影响力的结构,在这个结构里,人际互动方式一方面受个人特质和诉求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决定着个体的特质形成和诉求变化。可以说在家庭里这种人际互动性是一种家庭心理结构,结构真正起作用。
案例:儿子要房不要妈
当事人方女士是一位66岁的农村妇女,现住上海近郊某镇。享受小城镇养老保险,目前还在镇上某宾馆做临时清洁工。来到节目现场,方女士以富有表演性的肢体语言,迫不及待地讲述她的特殊经历。
方女士早年没有生育,领养了一个孩子。当年那日,方女士正在田里干农活,村妇女干部到田头找她。同公社有一户人家有了计划外生育,孩子就要出生。恰巧方女士结婚多年没有生育,为了不破坏计划生育指标,所以来问方女士是否领养那孩子?自己多年未能生育,方女士夫妇也曾考虑领养一个孩子。但是因为这个孩子亲生父母为本地同乡人,两家相距比较近,方女士担心“养不家”(方言,孩子长大以后会离弃养父母回到生父母那里),所以有所顾虑。经妇女干部和乡邻亲戚们的鼓励,方女士终于决定领养这个孩子;双方说好孩子不认亲生父母,两家不相来往。
孩子出生不满一周就被抱出医院,如期送到方女士手中。用方女士的话来说,抱来的是个“血囡”。那个时候是计划经济时期,这个孩子是计划外的人口,所以没有计划粮油。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夫妻两个在众亲戚的帮衬下,含辛茹苦把这个孩子抚养大。
方女士细数孩子养育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和他们夫妻二人的辛苦付出。孩子有生理疾病,差一点危及生命,都是在艰苦的日子中一路坎坷过来。一直到孩子进入学校读书,国家改革开放,经济条件也好转,一切才变得顺利起来。儿子小方也不负父母亲的期望,考上了大学,如今已经成家立业。方女士以为好日子到了,却不想,事情发生巨大变化。
变化的序曲要从儿子读中学时开始说起。那时候,儿子亲生父母和上一辈老人都挂念这个孩子,希望可以认亲。老人会悄悄去孩子读书的学校探望这个孙子。在迟迟疑疑中,两家终于有了来往。以孩子的曾祖父去世,方家前往吊唁为标志,孩子正式认了亲,两家有了来往。儿子小方也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全部身世。但从此以后,方女士的心里就有了疙瘩,她害怕母子亲情会有什么变化。用她的话来说,毕竟人家是血缘关系,不一样的。如今儿子已经成年,他们家碰到了动迁,搬到了镇上居住。他们共有两套房子,在同一个楼梯里面。儿子结婚了,儿子媳妇婚房在三楼,二室一厅;老夫妻俩住底楼,一室一厅。
媳妇进门以后,家庭结构发生变化,生活起居也发生变化。小两口自己不开火做饭,到楼下父母那里吃饭。方女士陈述,儿媳妇嫌她做的不好吃,又不给伙食费。儿子自从结了婚,就只听老婆的,经常在丈母娘家里。后来方女士丈夫查出癌症,从治疗到去世,方女士觉得儿子媳妇没有真正关心过。在现场,方女士细数儿子媳妇的种种行为是如何的“不关心老人”。
最令方女士不能容忍的是,丈夫去世以后,按照本地丧葬风俗,有很多仪式性的规矩要媳妇做的。她发现媳妇根本就“不伤心,也不上心”,毫无做媳妇的样子。儿子也是“只知道自己开心,不知道老人伤心”。丈夫去世以后,方女士说自己一个人住楼下害怕,要搬到楼上和儿子媳妇同住。媳妇不同意,但在舅舅等亲戚的劝说下,她还是不得不让婆婆住进了三楼的房子。方女士说把下面房子出租,租金给儿子补贴家用。此举始终没有获得媳妇和儿子的支持,相处一室,就在生活中发生很多冲撞。媳妇带着儿子回娘家居住了。
为此,方女士更加觉得这个儿子自从有了媳妇以后变了。她始终认为儿子本来是个很老实很听话的人,从小就内向听话,现在变得没良心了,全是这个媳妇出的主意。方女士认为儿子媳妇,只是要等她去世以后要她的房子。
方女士的诉求:
这两套房子是她和丈夫几十年辛苦积攒下来造的老房子拆迁所得。所以,方女士不愿意把这房子就这么便宜地留给儿子媳妇。
她的诉求是怎样把自己的房子抓在自己手中,要把房产证上儿子的名字删掉——既然儿子媳妇不想要老人,也就别想要这房子;哪怕自己将来住养老院,把这房子卖掉捐给别人,也都好!
方女士在现场描述事情和表达诉求的时候,显然是很气愤,带着很大的情绪。
来自方女士儿子和媳妇的信息:
现场分别电话连线了方女士儿子和媳妇,两人都说事情不是这样。儿子说其实他们也关心老人,也关心病中的父亲。只是因为都要上班,比较忙。一般都是休息时间搭手帮忙照顾父亲。儿子曾经多次提议母亲,不要再去上班了,就在家里做好家务,照顾病中的父亲。母亲不听,搞得什么事情都很紧张,一直埋怨儿子媳妇“不够关心,不够支持,只知道贪图自己享受,吃现成的用现成的……”
至于父亲去世以后母亲要和他们一起住这件事,儿子承认不赞成,认为不妥。媳妇坦诚表示这是不接受的。儿子曾经提出方案,交换地方来住,小两口暂时住下面。还曾经提出卖掉一套房子,他们再另外买一套。母亲都不同意。所以,他们只能暂时搬到女方居住。从言辞中听得出来,媳妇之所以不愿意和婆婆一起居住,一是因为她要过他们的两人世界;二是受不了婆婆的“指挥”和“小气”。笼统来说,生活习惯和性格脾气都相冲突,不敢住在一起。但是,方女士不肯接受儿子媳妇的解释和提议。所以媳妇夫妻俩干脆搬去娘家住了。儿子则认为,母亲太固执,不听别人建议的,又很冲动;说出来的话做出来的事,碰到谁都会生气。
这个案例中,方女士不相信儿子,她看见的“事实”教育了她不能够相信儿子,在她看来:儿子不关心父母,父亲生病乃至去世时,儿子都没有投入足够的甚至是起码的感情、时间和精力。儿子原本是个话语不多、听话内向的孩子,现在却成了一个难以理解、不肯承担、偷偷躲避的孩子。儿子只听妻子的,不听妈妈的;这个儿子不是亲生的,领养的就是靠不住。
我们相信,方女士的评判中不乏偏见。儿子曾经的内向听话未必是懂事,更有可能只是顺从一贯以来比较强势的方女士。同样,儿子现在的不沟通、不声不响,也未必是故意躲避,更可能是没法和母亲沟通又无力整合媳妇和妈妈的关系而只能偏安一隅、无所作为。
现在这个家庭的状况:一边是一贯以来强势作主的,心疼儿子如今能力显然不够的妈妈;一边是一贯以来顺从,又无力真正独立成长的成年早期儿子;还有一边是一贯以来受人照顾,不懂承担的新媳妇。这个家庭进入一个“青黄不接”的功能阻滞时期。眼下这个家庭又要面临新的生活考验——方女士已经身患癌症,需要继续接受治疗,并且前景不能肯定。原本需要迅速整合力量的家庭,由于儿子、媳妇的躲避,使得方女士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家庭的“转型危机”被妈妈和儿子儿媳之间“关于房子处理的矛盾”所掩盖。“亲情、信任”已经被“怀疑、指责”所取代,家庭成长步入一个难以自拔的漩涡。
生活的漩涡有时真能把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卷入深渊。要想从中解脱出来,获得转机,很多人以为需要外力施以援助,其实更多时候需要的是从内部寻找突破。方女士一家要有所转机,关键在于三个家庭成员相互之间重新确认关系,建立新的人际互动方式,让这个家庭的功能核心顺利转移到儿子方先生手上。这对方先生是个极大的短期突破,生活没有给他太多的时间去慢慢成长。母亲寻求社会力量的援助,要解除母子间的领养关系,要维护自己的物质利益用以养老,其实也是无奈和偏激的举动。这是虚假的解决办法,如果真的那么做了,那么这个家庭已经消失,并且必然深刻影响它的新生家庭——小方夫妻两个人依然要面对家庭破裂带来的伤害。
这里我们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方女士一家。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庭人际关系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会发现,方女士一家是中国目前很多丢失了传统文化熏陶的家庭的缩影。从中国传统文化来讲,家庭内部是有家庭礼仪的。按照传统文化家庭礼仪,小方夫妻俩是不会搬离家庭居住到女方家里的,方女士也不会对媳妇有那么大成见的,相反她还担负着一定的教导媳妇的责任。
儒家思想说“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敬妇爱、兄贤弟悌、朋信友恭”,这叫“五伦”。与西方哲学的宗教反思不一样,中国哲学是人生论,是对人生的系统反思。中国古代思想家不研究心理学,研究“人和天地自然”、“人和人”以及“人和鬼神”的关系,他们研究人的思想情感,其实已经包含心理学。“五伦”关系,既可以说是家庭成员相处的行为准则,从心理学来理解,也可以说反映了家庭成员相互影响的心理机制。它和西方心理学研究家庭人际互动不一样的是:心理学更多研究负性影响,即个人发展问题的家庭根源,并试图在家庭结构中予以调整。“五伦”关系讲的是正性影响,它不回答问题是怎么产生的,而回答了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呢?
“五论”中的“父慈子孝、夫敬妇爱、兄贤弟悌”三个讲了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另外头尾两个其实是家庭关系的延伸。这种人际关系是交互式的,每一对关系互为因果。父慈子孝是我们传统文化对于父子相处之道的精妙描述。父不慈爱则子不孝顺,这在佛教哲理中被叫做因果报应。心理学研究认为,行为会决定态度:如果父母对子女的监管足够严格,它已经是孩子遵守行为规范的充足理由,孩子会遵守,但是它必须在监管者在场的情况下才发生,这叫没有内化;相反,如果父母的要求是柔和的,看似理由不充分,孩子会产生这是我自己要这么做的态度,他也达到了行为规范要求,并且在没有监管者的情况下,此种自我规范依然有效,这叫内化了。这其中的差别,中国古代没有进行研究,但是中国古代的“五伦”关系已经要求“父慈子孝”,这是一种正能量管理,由此类推,君臣、夫妇、兄弟、朋友的关系都是一种正性互动,传递的是正能量。
但是,慈爱不等于溺爱,中国传统文化赋予父母教育孩子的天然责任,而且教育内容和方式都有标准范例——它被整理成《弟子规》。今天,父母孩子都要好好学习《弟子规》。《弟子规》从家庭入手,对生活起居中的人际互动、行为举止做了精细的描述。这些描述,放到今天来讲,就是“家庭组织机构的运行规则”,就是“怎样当一个家庭好员工的行为规范”,就是“保证家庭组织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原则”,就是“家庭组织管理的绩效标准”。家庭是个人心理成长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环境。一个人怎样做父母,也就怎样做领导;怎样做子女,也就怎样做员工。企业或者其部门中遇到的管理问题,与企业或者其部门的管理决策者自身特质有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