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成功地老化
在《落地的感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年5月)一书中,我提出了老年人被边缘化的问题,甚至在家庭里也有被边缘化的危机存在。那是因为,人们习以为常地认为老化就是衰退、就是失去能力、就是不再前进。几乎没有人相信,老化也是成长的一部分,我们把这个叫做成功的老化。和长期以来的观点不同的是,心理学研究发现老化的过程其实也比较多变和具有可塑性。
心理学研究老年人发展,提出成功的老化应该是“最优化补偿”的结果,即如何应对日渐衰退的各种功能。他们引用了一位钢琴家的例子,他自己曾描述如何面对年老所带来的衰弱。首先,他有选择地缩减了他的节目单,只演奏少部分曲目;其次,他增加了练习的时间(一种优化的策略);第三,在快节奏的音乐之前他会减慢速度以突出对比效果(一种补偿的策略)。通过这些途径,他在高龄的情况下仍能成功地举办音乐会。人生就像一场音乐会,你处于舞台的中心,老化不是把它搞得一团糟或者以为是离开舞台,而是像这位钢琴家一样,用适合老化的方式让舞台一样精彩,甚至可能更有韵味。
通向老化的过程是多样性的,这种多样性反映了家庭结构、个性风格、性别角色、种族、社会阶层以及更广泛的文化差异。成年早期传统的性别角色差异会发生转变,环境的变化以及对照顾和亲密感的需要,使得男性在老年后变得更加被动和顺从;相反,女性在满足她们自身的需要上会变得更加自信和主动。在早年有所限制的生活领域,发展出更具双性特征的反应模式能够使得老年人在角色上更为灵活,而这一点可能和长寿以及更大的生活满意度有所关联。与此同时,人们必须知道,鉴于家庭中老年人一些重要功能的丧失或者死亡,家庭其他成员必须适应新的角色,老年人自身也必须适应功能残缺的角色。
【无名的力量】
成功地老化,应当体验到老年时期那种被称为“无名的力量”的生命动力。对很多研究的分析表明:相比年轻人,老年人能够在更高的水平上分析问题,尤其是有关社会和伦理的问题。此外,他们的大脑敏锐度取决于环境:越是自主的老人,大脑越敏锐。
在从不同人群中发掘“无名的力量”的过程中,研究者发现那些经历了最为重大的转变和丧失的女性,在晚年往往具有更强的生命力;而那些感受到最多的挫折、愤怒和抑郁的女性往往最为僵化地保持了早期的性别角色,或者是被迫待在家里消磨时间,她们成长的机会被剥夺了。
女性是否更有活力并不被早年所担当的角色所影响,而是取决于她们是否具有做出决策所需要的目的性和结构性。男性则将事业和性能力始终看成决定其身份的主要因素。当老年男性这些展现自我的途径关闭时,那些仍然希望通过这两方面来确立自己男性身份的人,会体验到不确定性、衰退感和空虚感。他们会选择有意义的工作,并且尽量不退休。在我们身边时常可以看到不“屈服”于退休仍然想与在位时一样拥有资源和权力优势的倔老头。他们活得很不顺心,还经常惹后辈人生气。那是因为他们尚未体会和真正运用起自己身上的“无名的力量”,去过适合他们新状况的生活。执着地试图保持未老时候的一切,逆势而为,终将遭遇挫折。
那种无名的力量来自突破了成年早期性别角色行为模式,实现了适应老年的自我转变。有人这样描述他们的老年:这可能是我们生命中最好的时光,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只做我们自己。我们内心的矛盾更少、更加平和;我们知道如何恰到好处地运用我们的力量;我们更加确信什么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需要克服的自我怀疑也有所减少。这是一种活在真实自我中产生的力量感。
【老年人的智慧】
很少有人注意到晚年生活也有它的重要之处。在人类发展理论中,老年被看成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那些生活开朗的个体会回顾他们早期的生活经历,思索生命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达到一种整合的状态,并且能够克服衰老过程所带来的绝望感。此时,他们会获得智慧的力量。
然而,因为老年人所面对的是“生命的有限”和“过去的不完美”,所以要达到整合的状态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研究者对一些80岁以上老人的访谈表明,通向整合早期经历的途径有很多。一些老人在他们的父母或祖父母中寻找榜样;其他一些人则在朋友甚至媒体形象中寻觅。大部分达到和谐状态的老人最终都会反省他们过去经受的创伤和犯过的错误,即使那些没有达到整合的老年人也在积极地尝试寻找某些答案。这个生命阶段最重要的是追寻生命的独特意义。
基于大量参与者的研究,给了我们一条有关老年人生活动态的线索——他们不是生活的牺牲品,而是有活力,有能力改变而且能够被其他人改变的人。成功的老化,意味着敢于承担风险,有勇气将老化看成是个人和精神上的发展,寻找学习、冒险和改变的新起点,而不是只关注于因老化而带来的限制。
【精神支柱】
对认同和意义的追寻贯穿于整个生命过程。个体和他们的家庭用很多不同的方式来组织、解释和联系这些经验。作为临床工作者,必须对个体所处的文化、时代以及意义的来源非常敏感;同时,也需要承认同样的背景会对人造成不同的影响。对于一些人来说,宗教是他们寻求意义最重要的来源;对另外一些人来说,民族传统或者教育使他们脱离贫瘠。很多老年人表现出不断自我更新的潜力,他们通过有效地解释和描述他们的经历、价值、力量和某些自身独特因素来创造意义。
精神上的虔诚,对宗教服务和活动的参与,以及教会的支持,对大部分老年人来说都是重要的力量来源。事实上,医学研究表明虔诚的信念、祈祷和宗教仪式,能够通过引发情绪来影响人体的免疫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从而促进人的健康和疾病的治愈。一项对做过心脏手术的老年人的研究表明,那些能够在他们的宗教活动中找到希望、安慰和舒适的患者,其存活的概率是其他人的三倍。这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能够利用虔诚的力量来给不稳定的生活赋予意义。
中国的特殊性——
在中国,对更多的老年人来说,子女就是他们最大的精神支柱。所以,我们给这个有被边缘化危险的人群三条建议:
第一,老年人更适合回归家庭来创造社会价值。退出激烈竞争的社会功能领域,老年人要学会放下或调整很多成就动机、名利观乃至虚荣心。回归家庭生活的精神领域和活动空间来创造价值。老年人完全可以自主开辟第二功能领域:建设家庭——为家庭繁衍和中年子女提供支持,从中享受家庭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第二,老年人是家庭成长的高级顾问。家庭是有成长周期的,老年人在跨入中年晚期和老年时期的时候,应当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心理上完成家庭功能核心的转移。此后就是一个顾问的角色。但是,顾问的含义是支持别人成功,顾问不是总经理更不是老板。
第三,老年人有更大的学习空间。因为退出社会功能核心,随着生理变化和性别特征的退化,老年人拥有更大的自由空间和时间。无论什么时候,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思维,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心胸,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度,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能力,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老年人不要停止学习。
心理工作者发现大多数来访者是女性,老年人群也是如此,一方面是因为女性活得更长,另一方面也是主要的原因是她们从来都没有放弃对关系的关注。对于老年男性来说,如果家庭关系出了问题,或是如果他们觉得自己没有在工作中获得成功的话,抑郁可能成为一个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他们将自己带着竞争意味的斗争抛之脑后,男性会变得更为成熟。这种自然的进程可以让大多数好斗的男性成为一个更有同情心、更具关系导向的人。
更具关系导向的生活线索,比较容易让老年人获得精神支柱。原先不大注重宗教活动的人,进入老年时期,会比较容易接受宗教。在中国最普遍的是人们在步入老年期的时候开始接受和参与佛教活动。倘若佛图教育(佛徒教育)更具生活化,引导信徒们在世俗生活中领会佛土境界,将佛徒修为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对人们的帮助更大。这谈何容易?所以,我想对佛门弟子说“就这样吧,但是别那样”。
【就这样吧,但是别那样】
佛门并不清净,出于对佛教和佛门弟子的爱惜,我想说几句大部分人能听得懂的中国话。佛教用语是否算是中国话,我这里不做考证和辩论,但是,语言是一套符号系统,佛教用语来自并不成熟的翻译,很多古印度时期的词汇被音译而没有翻译成相同意思的中国词汇,对于这些不能直接明白其含义的词汇,人们陡升神秘之感,助长了佛教的神秘意味。把一些最直接明白的道理念念叨叨而没有在生活中落实为个人修行。这不是佛教的错,而是佛教教育的发展瓶颈。
俄国人舍尔巴茨基写的《佛教逻辑》把佛教背后的佛学的哲学含义说得明白,但是,这么复杂的佛学含义如何让普通民众在生活中明白从而引导他们的生活呢?这就是佛家子弟的使命了。千百年以来,佛家子弟学佛修行以引导众生寻找幸福之路,实际就是想告诉人们应当怎样做人、怎样与人相处、怎样与环境相处。可惜的是,光说是没用的,众生需要实证,他们需要看到生活中活生生的榜样,愿意跟着学跟着做。弘法利生就要从自己做起。可是佛家子弟出世在佛门,不可能让信众们也走出家门走进佛门啊,所以,榜样的力量不够,庙宇中的菩萨塑像就成了人们心中的神。尽管佛门子弟一再强调“修行靠自己”,但迷信的人们还是期望靠神菩萨来保佑。这是为什么呢?
佛教是教育,它是智慧、觉悟宇宙人生的教育。
和尚是印度语,翻译作“亲教师”。就是亲自教导我的老师,若不是直接指导我的老师,就称为法师。
寺院是佛教教学与佛教艺术相结合的教育机构,就像现在的学校与博物馆相结合。和尚下面有三位纲领执事:掌管教务的叫“首座”,掌管训导的叫“维那”,掌管总务的叫“监院”。中国过去叫“丛林”,丛林就是佛教大学。
信徒们迷信而不觉悟,我们不能责怪他们,只能说是我们还没有教育好他们。就像学校里总归有一批孩子尚未教育好,校长和老师不能责怪他们不长进,只能继续教育他们,而且还要做好他们未必能长进的准备。这本身也是对佛家弟子的一个很大挑战。有个很震撼人心的佛教典故:释迦牟尼在世说法的时候,魔王波旬对他说:“到你末法时期,我叫我的徒子徒孙混入你的僧宝内,穿上你的袈裟,破坏你的佛法。他们曲解你的经典,破坏你的戒律,以达到我今天武力不能达到的目的。”佛祖听了魔王的话,久久无语,不一会,两行热泪缓缓流了下来。佛对魔王说:“末法时期,我将率弟子脱掉袈裟走出庙宇,一世修成!”什么叫“一世修成”?有三层含义:第一,世上俗人都可以修成佛;第二,在一世内就可以修成佛;第三,要在当世修成,别等来世。
要在当世修成正果,别等来世,这就是佛祖的遗训。今天在庙宇内穿着袈裟的佛门弟子都当树立帮助人们一世修成的使命,来精进自己,教育引导相信他们的普通民众。这是一项光荣的事业。
佛教教育的目的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又称为“究竟圆满智慧”。
基础的等级是“正觉”——意思是“贪嗔痴慢、人我是非、烦恼”都断尽,能学到这个份上,称为“阿罗汉”。
再往上一个等级叫“正等正觉”,“等”是“等于佛”的意思,跟佛用心一样,但还不是佛。修学得到正等正觉,此学位称为“菩萨”。
阿罗汉好比是学士,菩萨好比是硕士,佛好比是博士。任何人智慧达到究竟圆满,就是真心圆证,就称之为“佛”。佛得的是“无上正等正觉”。那是学位名称,他们都是人,不是神。
所以“阿罗汉”“菩萨”“佛”是三个修学等级。佛教之初,在那个真正“四海洪荒”的时代,普通民众哪里有文化?识字教学都难。所以,佛学选择了那个时代流行的教育方式——宗教。一路流传下来,现在寺庙里供奉的菩萨塑像,相当于是看得见的学业修为的“毕业证书样本”,你不好好修学,天天向毕业证书样本叩头有什么用?但是普通老百姓有这个需求,佛家子弟也就只好迁就随喜了。我总觉得这可有点懈怠了。不过,从心理学来理解,普通民众心中有个念想、有个神往,对他们也是有好处的。就像学校里的后进生,他并不知道自己学不精,但他们觉得在这里读书天天有件事情做、有一帮人在一起,也很开心啊!这就是他们的生活,佛门子弟能维护好信众们心里那个神往,也真是功德一件。所以,就这样吧!但是,别那样哦——因为信众们的迷信,耗费他们的钱财乃至耗费社会资源,寺庙变成变相敛财场所,那是佛门不幸。历史上出现过灭佛事件,究其原因就是这个。中国哲学说“物极则衰”,其道理在于不知驾驭变化而一味任由偏向发展。所以,还是要回到佛徒教育的本质上来才好。
佛教教学的方针是彻底破除迷信。佛门常讲:“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为达成此目的,佛教教学的方针是“破除迷信,启发真正智慧”,让我们有能力在现实环境里辨明真妄邪正是非,乃至于善恶利害。然后再帮助一切众生建立理智、大觉、奋发、进取、乐观、向上的慈悲济世的宇宙人生观。老年人经历了人生大半的历程,确实应当回顾反省,以更深的人生智慧来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觉悟了,人生变得灿烂起来;觉悟了,面容变得慈祥起来;觉悟了,态度变得欣赏起来。这样的老人可以成就他人,可以称为登临人生峰顶的家庭成长高级顾问和导师,这就是佛。
但是,哪有这么容易,人生最难过的那道坎就是你自己。佛是自性佛,就是指要跨越的是你自己,才能到觉悟的境界。佛教教育之入门为《地藏经》,为大乘佛法的启蒙经典。它不是用言语而说,而是用光来表示。说世尊在法会上,一开始就放大光明,放无量的光明。意思就是说,发出人生智慧的光芒。
先说一下“大圆满法”,即大圆满的道理,法就是道理的意思。
1.大圆满光明云:密宗讲的“大圆满”就是显宗讲的“真如自性”,世尊四十九年所说,没有说别人,都是在说我们自己。真如自性的智慧——就这第一步就已经够难了,不是吗?世人有多少活在自我展示和自我装扮中,哪里还见得自性天然?
2.大慈悲光明云:世人为什么而劳作?为名利?佛菩萨不为名利,在十法界辛苦努力,是什么力量在推动?这个力量就是“大慈悲光明云”。即所谓弘法利生。这就是榜样,教导世人活着劳作是为了啥?光为了挣钱名利以证明自己的成就,还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值得的——值得被爱、被尊敬,值得拥有。难不成人生只是为了证明自己“不需要内疚地拥有”?
3.大智慧光明云:慈悲需要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不能感情用事。如果失掉理性,感情用事,慈悲就是祸害,方便就是下流(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所以,就要有“智慧大圆满”。
4.大般若光明云:般若智慧是智慧的一种,般若和智慧是两个相互关联的慧能概念。《大般若经》说“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是般若,无所不知是智慧。也就是说:能说明宇宙现象的这种智慧,称为智慧;能断烦恼、破无明的智慧,叫做般若。般若智慧,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
5.大三昧光明云:三昧,梵语,翻译为“正受”,就是禅定的意思。自性本具的智慧没有丢失,只是我们自己迷失了。如何召回?觉悟!觉悟的方法是正受即禅定,通过三业行为的修行来征得。三昧是佛家修学的枢纽,戒定慧三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般若智慧是从禅定中生出来的,这是自性本定,称为大三昧光明云。
6.大吉祥光明云:凡是我们本分应该得到的,获得了,就是吉祥;不该得到的,得到了,就是不吉祥。锲机锲理,众生受用,此之谓大吉祥。
7.大福德光明云:修什么因,得什么果报。吉祥之后,便有福德。
8.大功德光明云:功德和福德不一样,福德还只是因,是因也是果,是果也是因,仍然属于尽虚空遍法界。功德,是利他因,而度众生。功德才是真实的果。要修功德,先得有福德;你没有征得福德,则难度众生。慈悲心须得智慧根,在这里最能体现。
9.大皈依光明云:修行总得有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皈依佛法僧自性三宝”。之所以叫“自性三宝”,是因为这三个是我们自己本来就有的“觉、正、净”。皈者,回归的意思,依者,依靠的意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其实是说“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
觉,是指觉悟,佛即觉,觉而不迷——无论对人、对事、对物,一定要有觉悟而不能迷惑。自性本来觉,所以皈依佛。净宗常说“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弥陀是自性变现的,释迦也是自性变现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都是自性所现之佛。所以,皈依佛是皈依自性佛,就是自性觉。没有外面的佛。
正,是指对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完全与事实真相符合,就是正知正见,就是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见解。从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回转头来,依靠自性的正知正见,这叫皈依法,也叫皈依正。
净,是清净的意思,佛教所说的“僧”就是清净的意思,就是指六根清净。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外境有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凡夫六根与六尘相连,会被外境污染。接触到顺自己意思的,就起贪心,被贪所污染;接触到不顺自己意思的,就起嗔恚心,被嗔恚所污染。“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从一切污染回过头来,依自己的清净心,叫皈依僧,也叫皈依净。
从心理学来讲,觉正净就是一个纠正错误认知,重新构建正确认知,获得成长的过程。
10.大赞叹光明云:就是指教化众生,赞叹自性圆满的功德,赞叹自性无量的功德。“何其自性,本自具足”,禅宗常说:“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就是大圆满的自性。佛法所教,佛法所学,皆以此为目标、以此为方向。这就完全符合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了——赋予目标以意义感。
再说一下“大乘圆满法”,即大乘佛法的修学道理。
大乘佛法的修学次第,是以四大菩萨作为代表的:地藏(九华山)、观音(普陀山)、文殊(五台山)、普贤(峨眉山)。
地藏:地之所藏,养育生命之摇篮。地藏就是修学入门,即孝亲尊师。
观音:将孝敬发扬光大,孝敬一切众生,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一切平等。
文殊:孝、慈不能感情用事,一定要依止在理智的基础上,文殊代表智慧。
普贤:将孝敬、慈悲、智慧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能从心所欲而不违背原则。
从地藏学孝敬,进而学习观音的大慈悲、文殊的大智慧、普贤的大愿大行,这是一个修学进阶的过程。这与中国哲学之“格物致知诚意正其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异曲同工,几乎一脉相承。这说明,由孝心开始萌发的人类良知,最终得以发扬光大、惠及大众,又得以反哺自身、修得正果,这是大道。老年人站在人生峰顶,倘若能有此种收获,便是人生圆满。
但是,此种境界确实并非人人能做到,倘若你做不到,我想还是那句话——就这样吧,但是别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