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与中国哲学
有一段时期,社会上流行积极心理学,网络上也有哈佛的幸福公开课。说明很多人在寻找幸福之道。积极心理学与个人幸福之间存在紧密关联,积极心理学的课程也被称作幸福课程。但是在普通人生活层面,很少有脱离家庭的个人幸福存在,幸福肯定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家庭不幸福就不存在个人幸福。所以,从心理学角度来理解家庭成长,必然也包含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研究思潮。区别于传统心理学更多关注心理创伤和矫正治疗而称为“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关注心理更健康发展和潜在能力的开发。所以,积极心理学领域研究者们把传统心理学叫做“消极心理学”,这个说法有点过分,那只是为了凸显出他们自己的“积极”特性,也不足为怪。积极心理学传入我国,被广大“消费者”接受,也是近几年的事情,内地把它翻译成“积极心理学”,台湾地区把它翻译成“正向心理学”,香港把它翻译成“正面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主张】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该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它认为心理学的三项使命:治疗精神疾病、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发现并培养有天赋的人,在二战之前均得到研究者同等程度的关注。而二战之后,心理学成了一门大力致力于治疗的科学,它的研究焦点集中于测评并治愈个人心理疾病,出现了大量对于心理障碍的研究以及对离婚、死亡、性虐待等环境压力对个体造成的负面影响的研究。在对人类情绪的研究中,就有约95%的研究是关于抑郁、焦虑、偏见等负性情绪的研究。在对精神疾病的了解和疗法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心理学却忘记了它的另外两项使命,逐渐成为一门受害者科学。注意到这种现象,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仅应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它也应对力量和优秀品质进行研究;治疗不仅仅是对损伤、缺陷的修复和弥补,也是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力量的发掘;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学,它也是关于工作、教育、爱、成长和娱乐的科学。
具体就研究对象而言,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分为三个层面:
1.在主观的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幸福感和满足(对过去)、希望和乐观主义(对未来),以及快乐和幸福流(对现在),包括它们的生理机制以及获得的途径。
2.在个人的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灵性、天赋和智慧,目前这方面的研究集中于这些品质的根源和效果上。
3.在群体的层面上,研究公民美德和使个体成为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宽容和有职业道德的公民的社会组织,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应从只重视对个体缺陷的弥补、伤害的修复转移到加大对人类自身存在的诸多正向品质的研究和培养,这是积极心理学思想的核心所在。
【积极心理学的发展背景】
从很多方面来说,积极心理学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物和衍生。如今大多数教育都只是传达信息。什么是信息?比如,我们有一个容器,也就是我们的思想,信息就是接收数据,接收科学,接收信息,储存到容器里,这就是信息。等容器填满了,我们就毕业了。但信息无法决定我们的幸福感,我们的成功、自尊、动机水平、两性关系及其质量。所以光有信息还不够,还需要把信息进行加工组织,即变形,就是把容器的形状改变。比如:你去参加运动会,目标是进入前三,获得奖牌,但是只获得第八名。你会如何分析,如何解读?——“太糟糕了,我彻底失败了。”你灰心丧气,感到无力。但从另一角度看,同样的比赛,你期望获得前三,但只得到第八,你可以解读为“我学到了什么?我还需要更努力地训练”,你会更有动力,从经验中学习。也就是说,同样的客观信息会有截然不同的解读,一个认为是灾难,另一个则当成机遇;一个让人失去动力,另一个增加动力。我们常说“以人为本”,这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所关注的人的差异客观存在,而我们要做的是如何让每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
世界各地很多人似乎有用了一切,人生顺利,生活富庶,但仍旧不快乐。而另一些人拥有的不多,但从未中断,从未停止享受人生;还有相反的情况,拥有一切的人,充满感恩,享受生活,生活窘迫的人觉得自己是受害者。也就是说,重要的不仅仅是获得了什么信息,还有“几何形状、如何解读、如何理解、关注的重点”。通常解读比信息更重要——表面上看,你可能拥有了一切,体育运动,学术,社交都很成功;但是你对生命的理解,关注和解读并不正面,你不快乐。这是由容器的形状所决定的,
快乐由我们的精神状态而定,而不是社会地位或银行存款,所以需要变形,这对建立幸福感来说很重要。积极心理学的幸福课程不会传达过多信息方面的东西,而是挖掘更多东西。也就是说,我们要挖掘自身潜能,这种潜能一直存在,只是我们没有发现,或者被其他东西掩盖了。比如:米开朗基罗,曾经有个记者问他,您是如何创造出《大卫》这件巨作的?米开朗基罗回答,很简单,我去了趟采石场,看见一块巨大的大理石,我在它身上看到了大卫,我只要凿去多余的石头,只留下有用的,凿去多余的石头之后,大卫就诞生了。虽然说的比做的容易,但是这个故事抓住了精髓,即凿除多余石块,也就是摆脱限制、阻碍,或者对失败的恐惧。这些东西在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但如今却出现在了大多数人身上,要凿除削弱甚至伤害我们的这些我们自身的东西。
就像俗话说的那样,“做减法比做加法让灵魂成长得更快”,减法包括除去那些阻碍我们发挥潜能的限制。因为我们的潜能是天生的,我们关注人类本性,这是与生俱来的,无论是上帝赐予的,还是进化产生的。但是它渐渐地受到外部文化压力,像多余石料一样,把我们禁锢起来了。西方积极心理学界引用中国古代老子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学”即信息,“道”即变形。
没有经过转变,快速见效的幸福说法都是皇帝的新衣,是不存在的,是过高的承诺和过低的兑现。生活,令人满意的生活,丰富的生活包括了起起落落,包括了痛苦和再次振作,包括了失败和再次奋斗。而不是关乎一个秘密,一个能让人过上幸福生活的令人惊奇的诀窍。所以,可以这样来理解:积极心理学是一门关于自我修为的生活的学问。而这种相类似的甚至几乎具有理论一致性的学问,中国古已有之。
【积极心理学和中国哲学的幸福观】
积极心理学的幸福理论,关键词之一是“主观幸福感”,即幸福来自我们自身对生活事件的解释。研究者发现幸福指数是一个基本恒定的值,它会随着个人生活中的遭遇发生波动变化,但始终趋于恒定。也就是说,倘若你今天中了福利彩票大奖,你非常幸福,一段时间(一般最长也不过一年半载)以后,你的幸福感和中以前基本一样,除非这件事情引发了你人格特质的变化。幸福感基本取决于内在的你而不是外在的条件。
人生幸福有三重境界——寻找、发现和创造。很多人一直在寻寻觅觅,却找不到;幸福需要一双慧眼去发现,不少人没有慧眼;幸福更来自你的创造,也有很多人已经知道怎么去创造。
积极心理学认为有能力创造幸福的人生,其核心在于个人“使命感、目的和意义”。没有使命感目的和意义,一切方法都是枉然。中国哲学“反者,道之动也。”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走向它的反面,心理学再怎么研究,任何生命个体的发展最终都是走向死亡,你所有的情感得失幸福悲哀都随之消亡殆尽。倘若具备了人生使命感目的和意义,走向死亡的过程也是充满幸福体验的。
退一步,尚未明白人生使命感目标和意义,未到创造幸福之境界,那就去发现身边的幸福。发现幸福的障碍在于你自己,这就是积极心理学所提倡的消除自我障碍,就是老子所讲的“为道日损”。发现还不行,那就去寻找,只是寻找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倘若离开自身去外面寻寻觅觅,找回一大堆物质利益,未必能够找到幸福感,甚至可能会增加不幸福的体验。积极心理学说幸福是“主观幸福感”,那是要从自己内心去调整来实现感受的。比如说:你从外面寻觅了很多年,越加感受辛苦,却不知道身边人很多年以来对你的支持、为你的牺牲,你不为所动,当然感受不到被爱的幸福,只留下欲望膨胀带来的人际压力,然后你告诉身边人“我压力好大呀”——你不幸福。那你就要去心里面找,咨询师可能会引导你认识到,你之所以要“找”,是因为你弄丢了。要明白,我们要找的东西是原本就存在而你没有发现或弄丢了的。寻找幸福感,要到内心去找,你才能发现它一直在那里,是你忘了。你需要内省而不是外寻。
中国哲学具有明显的内省性,我们在讲中国哲学的幸福观之前,先来看一个当代中国年轻人的案例:
小曹家庭背景个人条件良好,就职于城管大队,多次经人介绍女朋友都不成功,最终自己谈了一个大四学妹。原想等女友毕业落实好了工作再结婚,因为女友怀孕而突然决定提前结婚。眼下离结婚日期还有一个月,刚领取结婚证。小曹来寻求心理咨询,主诉:最近以来他经常感到胸口闷,有时候甚至好像缓不过气来。他怀疑自己心脏出了什么问题,就去医院就诊,医生检查下来没有问题。对照网上资讯,小曹觉得自己可能心理有问题,很焦虑,出现“失眠”现象;甚至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
积极心理学是这样帮助小曹的:
首先对小曹的困局现状进行分析诊断。第一,小曹生活中发生计划之外的事情,女朋友大学即将毕业却怀孕了。事情挤作一堆,屋漏偏逢连夜雨,自己患上失眠和心律失常了。第二,从小曹的“群体美德”来说,也陷入迷惑:关于恋爱婚姻和婚前性行为以及未婚先孕,社会主流思想是怎样的态度,小曹不确定。第三,从小曹个性特质来说,小曹完美主义性格特质起到了令自己受伤害的作用,兼之缺乏爱的能力和人际交往技巧,使得状况更加糟糕。第四,个性特质和事件性质,让小曹感觉自己犯错,对过去不认可,担心顾虑未来但对现在又无奈。
接着,从小曹的性格特质入手,引导小曹重新看待自己和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小曹开始把目光投向现在和未来,而不是胶着于过去。显而易见,小曹起初是被突然出现的状况冲击了一下:某一天女友说“我好像怀孕了”。小曹一下子觉得,不知该怎么办了。对于一个完美主义者来说,计划外的事情发生,是一种压力,他们根本没想好这个时候要孩子呀。之后是:小曹开始模糊地意识到生活被套牢了,接下来的生活变成一大堆与原本的浪漫和生机完全不一样的情景——生孩子,带孩子,教孩子……但他又不能拒绝这些到来。它已经到来,一下子没收了小曹和女友的恋爱时期。在小曹心里,世界就此突然变了样儿。这令他突然胸口闷痛,他没有理解自己的闷痛,却走向了另一条路——害怕和担心自己是否身体有毛病。
小曹的这种害怕和担心,是一种面对计划外事情时候的逃避心态,本能地选择“它最好不要出现”,这显示出小曹对于接手突然而至的生活安排自信心不够。自信的缺失,令他肢体症状更加明显表现出来。而小曹接下来的举动更加剧了肢体的症状:到处求医,自己找病因。与其说在积极治疗,不如说是在“试图证明自己对身体的担忧是多余的”。他由焦虑于自己所面对的人生事件,转向了焦虑于自己的焦虑,这才是小曹真正的焦虑。越焦虑越寻找,越寻找越焦虑;焦虑加剧了肢体反应,肢体反应进一步加剧焦虑。小曹步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漩涡。
咨询的过程其实相当简单,引导小曹跳出漩涡,看明白这个过程。然后跳过一层去追寻这个循环背后的心理机制,让小曹对自己放心,就OK了。这不是靠任何药物可以解决的,这需要靠咨询师的个人能力,这个能力包括爱、智慧、技术和知识储备,以及放下了自我的自信。我们深入到了小曹那份令很多人羡慕的工作背后的心理情结,小曹觉得工作看起来蛮好,其实就是了无生趣的站站马路,看看摊贩,收收东西。而他大学本科学的专业是经济管理。我们探讨了如何不要丢弃专业,如何让自己的职业生涯更丰满,如何看待眼前的工作,如何理解做好自己和做好工作的关系等。很幸运,小曹很聪明,很快找到了逃出漩涡的路径。而当他找到路径的那一刻,在现场长舒一口气。在现场肢体已经放松很多。
小曹的“病根”在于,他虽然已经大学毕业走上公务员岗位,但还没有形成自己人生的“使命感、目的和意义”。所以,他高度关注自我和负面的人生信息,没有关注身边人和正面的人生信息。他没有机会发现已经在自己生活中的生命情感之阳光,还试图在别处寻找,更不要说意识到自己可以创造的幸福。咨询师的工作完成了带领他走到人生“使命感、目的和意义”的路口,小曹还要继续走下去才好。
中国文化是哲学的而不是宗教的,它对于人生的“使命感目的和意义”有准确的生活化描述:格物致知诚意正其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欲平天下,先治其国——放到今天,“治国”是指“做好工作,做好事业”。
欲治其国,先齐其家——“齐家”是指“关心、建设好你的家庭”。
欲齐其家,先修其身——“修其身”,从家庭成长来说要“言传身教,身正令行”。
欲修其身,先正其心——自己是最大的敌人。所以,“正心”首先是要“从小熏修(弟子规)”,其次是指要努力“消除自我障碍”。
欲正其心,先诚其意——坦诚面对自己,心正而身正。
欲诚其意,先致其知——正确认知,明白道理。
致知在格物——学习,区分真伪,学得真知。
“大学”中的这一段话集中反映了中国文化对人的天然“使命感目的和意义”做出了逐层解释,学习时为了正心修身,修身是第一级。每个人修为造化不同,其人生使命可以有所不同,平天下,次而治其国;治国或许也不能,那么齐家应该人人都可以。
从小曹的案例,我们用中国哲学来思考其人生价值,积极心理学可以进行更富有中国文化意蕴的解释:积极心理学就是指积极的心、积极的理和积极的学。
积极的“心”——依次为“孝心”、“悲悯心”、“天下心”。
积极的“理”——知道并遵守“伦理”、具有“同理”心、追求“真理”。
积极的“学”——学人(圣人之道)、学做(工作技能)、学事(处事之道)。
联系前一节所讲的“儒家伦理与家庭成长”和“弟子规与家庭教育”,我们可以欣喜地发现,西方心理学界孜孜以求的积极心理学(幸福心理学)之根本内涵,在精湛生动的中国哲学里、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里,在这里我们只是掀一角而窥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