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成长陷阱

二、成长陷阱

当我说这是个伟大的时代,心中还是有一些隐忧的,太多的年轻人在蹉跎他们的岁月,太多的中小学生在厌学的塔底挣扎。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不是故意的,而是下意识地成了今天的自己。心理学研究发现,在孩子们成长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陷阱。所谓陷阱,就是被伪装的路径,一旦陷进去,想出来就困难了。

【避免掉入成长的陷阱】

我在《心理疏导技术和运用》一书中用一个章节介绍过“成长的陷阱”,这里再择要阐述一下。

成长陷阱一,习得性无助

前文介绍的马丁·塞里格曼(Martin Selignan)著名的实验,被试小狗的表现尽管在实验者的预见之中,但是其习得性无助的程度还是令人诧异。在学习过程中,不少孩子会遭遇试验中第二组小狗类似的体验。这种失去了控制感的体验使得他们放弃学业要求和停止学习行为。

另一项研究验证了学习障碍与习得性无助之间的关系,它增进了我们对儿童学习过程的了解。在此研究中,研究者比较了有学习障碍的三年级学生与正常三年级学生完成阅读任务的情况,阅读使用的材料高出这些学生的阅读能力。两组被试在完成阅读任务时均告失败。然而,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比正常学生更难从失败的压力中恢复过来。

把塞里格曼的理论应用于该结果,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认识到:学生经历失败后所产生的应激可能导致更进一步的失败,并使他们索性放弃和停止尝试,换句话说,就是习得了无助感。但是人类不是小狗狗,习得性无助的孩子们并不一定会愁眉苦脸、低头抑郁,他们更多是这样的:

低成就动机——他们往往不能给自己确立恰当的目标,学习时漫不经心,遇到困难时往往自暴自弃。他们对于失败的恐惧远远大于成功的希望,因而不再指望自己成功。

低自我概念——他们态度消极,对学习毫无兴趣;与同伴相处大多自卑多疑。可能认为自己不受欢迎,因而与同伴的关系日渐疏远。

低自我效能感——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持怀疑和不确定的态度,因而倾向于制定较低的学习目标以避免获得失败的体验。他们想得更多的是活动的失败,因而将心理资源主要投注于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失误。遇到挫折时,他们往往没有自信心,不加努力便会放弃。还可能由于怀疑自己的能力,经常体验到强烈的焦虑,身心健康也受到损害。

消极的定势——他们认定自己永远是一个失败者,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济于事。他们还往往固执己见,不能吸收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并以消极的方式重复不变地对待学习问题。

情绪失调——表现为烦躁、冷淡、绝望、颓丧、害怕、退缩、被动,陷入抑郁状态,情感上心灰意懒、自暴自弃、害怕学业失败,并由此产生焦虑和其他消极情感从而在行为上逃避学习。

教育是一个培养自信的过程,所以为了预防和矫正习得性无助,父母亲和其他教育者,可以重视以下几点意见:

积极评价孩子——培养孩子自控信念。成人的评价在孩子心目中所占地位不言而喻,他们的情感和态度都会成为孩子自我评价的重要依据。因此,在评价孩子的学习成绩时,成人就应注意控制自己的言行,以客观、关心、鼓励和帮助的态度来对待,不应只注重与其他孩子的横向比较,而应关注孩子自身的进步,对他们的积极行为、正常努力和学习进程中的表现作出及时的反馈,使孩子感到自己的行为是能够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从而感到自己是有力量的。

创设良好环境——营造和谐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和伙伴关系。有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只有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才不会有因失败而受惩罚的恐惧,才不会退缩而敢于尝试学习。为此,成人应积极创设良好学习氛围,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有效缓解习得性无助孩子的心理压力,有力抵制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恣意蔓延。

引导正确归因——习得性无助的孩子客观上存在着归因障碍,但只要通过一定形式的有效训练,就可以帮助他们克服归因困难,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为此,成人应当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孩子在这一情境中学习并获得成功或失败的体验。成人也可以呈现一些学习活动中的成败事例,要求孩子讨论和分析成败原因。纠正孩子“我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的归因;同时,应花更大力气改善他们的认知策略,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训练中,对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积极的鼓励,从而更好地保持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保证爱的持续——当孩子的学业处于长期不良状态时,就可能导致其智力品质的弱化,形成习得性无助。这类孩子常常形成错误的认知解释风格:认为失败是永久的(将失败归因为能力而不是努力)、弥漫的(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会失败)。这些认知障碍看似可怕,但更可怕的是成人、家长面对这些孩子时的爱的削弱和消失(如从初期的发现问题,热心扶持,到收效不大,产生困惑,最终否定自己的行为,放弃努力)。有鉴于此,成人只有树立正确理念,充分认识到学习真正促进孩子在原有能力和基础上有明显的进步,才能避免学习障碍的孩子形成习得性无助的可能性。

成长陷阱二,僵固式思维

心理学研究者给一些小孩出了难题,观察他们应对难题的策略。观察发现,随着难度的增加,很多孩子急得满头大汗,最后在难题的折磨下束手无策举起了白旗,并且对自己不能解决问题作出解释。有一些孩子则不在乎问题难度,他们喜欢挑战,并且不在乎自己答错。这些孩子对于自己答错的,迫切希望知道正确答案,并继续迎接挑战。他们好像懂得人类的品质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不断提高的,无论答对答错,这正是他们在做的事情——使自己变得越来越聪明。他们不但没有在失败的打击下气馁,甚至压根儿没觉得自己失败了,相反,他们认为自己是在学习。

这是两种不一样的孩子,他们表现出的是两种不一样的思维发展路径,他们会变成两种不一样的思维模式拥有者,前者叫“僵固式思维模式”,后者叫“成长式思维模式”。

僵固式思维模式确信自己的性格品质无法改变,会人为地制造出“需要不断证明自己”的紧张状态。你能体会:如果你的智力有限、性格固定、道德品质不变,那么你最好能够证明它们恰到好处在你的身上,因为你完全不能接受看上去你缺少这些最基本的品质。不少人从小就受到这种思维模式的影响,把这种思维模式深深地烙印在心里,为此时刻准备着维护可怜的自尊不受伤害。就像手里抓着一把牌,他们总是试图说服自己和他人,他们手里抓的是一把好牌,而内心却担心被人发现自己手里只是一把臭牌。中国古人说“怕者无为也”,在不断试图证明自己有一把好牌的过程中,他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狭小。

对于那些具有僵固式思维模式的人来说,失败已经从一个行为(我失败了)转变为一个定义(我是个失败者)。僵固式思维模式者不会在失败中吸取教训、挽救败局。相反,他们会通过一些方式来挽回自尊心——例如,他们会去找那些比他们表现更糟糕的人,或者把失败推到别人身上,或为自己找借口。失败让他们沮丧,并更加“对事情听之任之”,而不采取行动解决问题。

那些具有成长式思维模式的学生,越是觉得沮丧,就越会采取行动解决问题,他们越会确保自己完成学校的功课,越想把握好自己的生活。越觉得糟糕,他们的行动越快。

在僵固式思维模式者看来,只有那些存在不足的人才需要付出努力,付出努力,是对自己能力的质疑。所以,他们往往不敢投入努力。他们关注结果旨在证明自己,通常是收集一大堆“证据”,却在原地踏步。

而在成长式思维模式者看来,即便天才也需要努力付出才能取得成就,付出努力,是达成目标的必经之路。所以,他们更加愿意投入努力。他们关注结果旨在实现目标,乐此不疲,不计得失,却在不停进步。

和僵固式思维模式不同,成长式思维模式者手里这把牌无论大小,都是走向成功的起点。这种成长式思维模式的基本观念就是,你的基本品质可以通过努力不断培养和提高。尽管人们在任何方面都可能存在不同——包括遗传资质,但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实践和体验得到改变和成长。虽然这种思维模式并不能让每个人都成为爱因斯坦或贝多芬,但是它确实让你的未来发生不可估量的发展和成就可能。“相信个人品质可以发展提高”的信念能够创造出学习的激情,当你能变得更优秀的时候,为什么还要浪费时间重复证明自己原本有多出色呢?为何隐藏自己的缺陷而不是坦诚面对勇于改善呢?为何苦苦追寻已无须证实的事实,而不尝试那些可以锻炼自己的事情呢?不断超越自己,即使在逆境中也不放弃的激情,就是成长式思维模式的精髓。也正是这种思维模式,允许人们在人生最富挑战的时刻依然能够绽放自己。

成年人需要明白一件事情,具有僵固式思维模式的孩子往往并不是垂头丧气的孩子,观察发现,面对学习,他们更多的可能性是这样的:

拖延,钟情于次要的事情,而拖延重要的事情;

装扮,把自己装扮成在另一个领域中的天赋者;

抱怨,抱怨环境的负面效应,抱怨应试教育让自己受害无穷;

指责,通过指责别人来逃避自己的责任;

偏见,对相比自己有优势的人群持偏见态度,用读书无用论来自我安慰。

前面讲过,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成功是一种习惯,人生需要创造而不是证明。为了预防和矫正孩子掉入僵固式思维模式的陷阱,父母亲需要注意:

首先,需要转变观念——不要做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评判者,而要做个陪伴者。陪伴者是和孩子有高度心理连接的,他们知道学业成绩的背后,是孩子的成长旅程,这个过程也家长有自己的份额。

其次,需要改变对努力的理解——与其说努力不如说投入。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那些具有较高学业和工作成就的人,是能够高度投入,具有专注力的人。孩童时期,家庭成年人如果能够在陪伴过程中,鼓励孩子的专注力,让他们养成投入的习惯,比起在碰到困难时要求孩子加倍努力,要有效得多。比起努力,投入要有趣得多,可以这样来理解:带着满足感的努力,叫做投入。

再者,需要正确使用欣赏和激励——欣赏并激励创造成果的过程,而不是成果;对于成果抱持欣慰和庆幸的态度更好。

当然,父母亲自己也要想想自己是否就是一个僵固式思维模式的人呢。

成长陷阱三,不能分离的爱

法国精神分析学家克洛德·阿尔莫(Claude Halmos)的著作《光有爱还不够》,阐述了常见的父母之爱的局限性和父母应当帮助孩子构建自我。

先说说“光有爱还不够”。

他们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问题依然层出不穷。光有爱确实还不够。几乎没有人在做父母之前接受过“怎样做父母”的教育,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是在自然状态下发生并发展的。自然状态下的父母、祖父母本身带着自己鲜明的人格特质和隐藏在特质背后的爱的能力差异。家长带着自己儿童时期父母之爱的烙印,这些烙印原本无所谓好坏,但是当他们被释放到新的父母子女关系中时,就有了对年轻一代成长来说起正面与负面作用的区别,好坏高低就显现出来了。上海玉佛寺照诚法师曾感慨地说“让爱变成暖流”,我们或许难以体认菩萨之爱的暖流,但是我们应该让孩子沐浴在父母之爱的暖流下面。那么,首先就要检查,父母所释放出来的爱,都是爱的阳光吗?

能检验父母之爱是否是阳光的标尺,就是克洛德·阿尔莫(Claude Halmos)的著作中的观点:“父母之爱,为了分离的爱。”父母爱孩子,不是把孩子看成自己的物品。占有不是爱,控制也不是爱,为了爱的欢乐而纵容更不是爱。父母之爱孩子,是为了分离——为了孩子可以逐渐分离,渐行渐远直至独立于这个世界,担当起他自己世界的主权和责任,为这个世界创造幸福。所以,父母之爱,在于教育。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可惜很多人不了解,特别是在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变化的时期,很多家长觉得我只要爱孩子就不会错,——享受天伦之乐的过程和外延被曲解和扩大,而教育被局限在“读书”两个字上。

把教育压缩成“为适应社会而读书”这一项功能,其后果不仅仅降低了教育的意义,同时也扭曲了教育的内容。确实,成倍增长的知识总量和知识社会所要求个体具备的生存能力,要求儿童在步入成年之前必须学会更多东西。但这与重视儿童的心理成长并不矛盾,关键在于儿童是如何体验“学习”的。教育远远不是让儿童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简单技术,而是儿童成长的主要载体,是儿童“心理成长”的基本支柱。教育孩子,使孩子“人性化”,同时包括两方面的工作:

第一,帮助孩子发现他是谁,他喜欢什么,他想要什么;帮助他发展自己的潜力,塑造自己的生命和个性。

第二,教给他人类生存规则,使其在实现上述事情的同时,将自己的个性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

在帮助孩子构建自我的过程中,光有爱还不够,其实是说“爱不能替代教育”。这个问题存在争议,因为在中国人眼里,一个不会教育好孩子的父母亲的爱不是真的爱。那么,我们就这样来理解,真爱是必须包含有效的教育在内的。可喜的是,我们几千年传统文化父母之爱子女,原本就是包含了教育的,这种做人的教育发展到了非常细致的程度。结合心理学来讲,爱的教育是存在标准的。

这里说的教育标准,意思是在孩子生命中的每个阶段,都存在一些有利于其成长的条件,也存在影响甚至阻止孩子健康成长的条件。勾画出一个对所有人都适用的框架轮廓,在这个框架内,个人的每一种欲望都能得到表露,每一种独特的个性都能得到发展。在这里,我们要强调一个克洛德·阿尔莫所强调的“象征性阉割”概念,它贯穿于人格发展的不同阶段。

第一,象征性阉割割掉的是盲从于本能的需求。精神分析学派的最基本概念是关于人的“本我、自我和超我”,象征性阉割,是指控制来自本能的快乐需求,让本能的需求听从理性的安排。这是孩子由“小动物”成长为“人”的转型。吃奶让孩子很快乐,一直把快乐停滞在吃奶的阶段,孩子就体会不到放下奶嘴开口说话的快乐。缠着父母被宠溺着的孩子很快乐,但是一直停留在这一层的快乐,就会失去独立和社会活动所带来的自尊成就的快乐,孩子会因此而遭遇气馁,被宠溺的快乐最终也成了不快乐。研究发现,没有一个发育迟滞的儿童是快乐的,这就是事实。简单地说,必须在生命发展的转型时期,阻隔低层次快乐来源,获取高层次快乐,这叫象征性阉割,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心理断乳。

第二,象征性阉割不是苦行,而是寻求另一种快乐,确切说应该是一种快乐教育。也就是我在前面章节中提到的“快乐阶梯”。那些发育迟缓的儿童不快乐,只有当他们在做到超越了自己的迟缓时才会变得开心快乐起来。很多父母因为他们自身的原因(不自知的原因)而把“感情借口”当成“爱”孩子。这样的父母孩子关系,通常会把孩子固着在某一个幼稚的时期,爱成了一种束缚和伤害。

第三,象征性阉割并不一定自然发生,更多需要父母行动令其发生。一个立即满足于本能冲动的孩子,需要由父母亲让他明白:你想了解金鱼的身体结构,这很不错。但你不能因此就把它从鱼缸里捞出来、把它切成两半看它肚子里有什么。它会很疼,会因此而死去,家中的鱼缸会失去美丽,养金鱼的爸爸会因此而内疚和生气……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一起看这本关于金鱼的书,我们一起来了解更多关于金鱼的秘密。这个过程,既不是一种外在训练,也不是文化教育,而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内在改变。它需要父母亲启发和指引。

与此同时,象征性阉割给孩子提供了升华的可能。所谓升华,就是使用既被社会认可,又要求开动智力参与其中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冲动。这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我们可以看到,那么多问题青少年表现出“不会思考、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的快乐”的问题症状,都是因为没有经历过象征性阉割。他们是凭着直觉长大的:“这使我快乐,我想要,我就要得到,我就去做”,并且形成了和这种方式一样的思考方式。他们永远只靠简单的思想生活,甚至会出现思想短路。这种思维方式,或者更确切地说这种无思维的方式,使他们成了知识社会里的“野蛮人”。

问题是父母们怎么了解自己呢?他们基本上是在身不由己地做着父母。所以,需要警醒的是:父母追求成为怎样的人,孩子也跟着成为怎样的人。除非有所觉悟并采取调适性行为,否则生命的轨迹将一路延续下去。这就是众人口中常说的命运。

成长陷阱四,爱的纠葛

家,是心所在的地方;有时候,爱的纠葛,可能导致家是心所困的地方。教育成长心理疏导有必要了解和熟悉海灵格的家庭排列思想,即便不学会它,也要知道一些海灵格“家庭内的秩序”的基本内容。因为,这不是海灵格先生创造发明出来的,而是原本就存在于宇宙生命真相中的规律,用中国文化来表达,就是“道”。海灵格先生以其敏锐的智慧和无我的境界,看见并运用了这种道的力量,来帮助人们。

这种爱的纠葛,威力隐秘而强大,本书第一章中已有比较详细的描述。

【避开或走出陷阱的几个基本原则】

对那些已经掉入陷阱的孩子来说,父母在上面喊他出来,基本是徒劳的。孩子要是有能力出来早就自己出来了。最佳选择是父母亲跳下坑,跟孩子在一起,才可能发现坑里有什么,如何出来。这叫做陪伴。

很多家长喜欢学技巧,这个情况怎么办,那个情况怎么办。技巧是多变的、因人而异的,没有固定的到处适用的技巧,况且它还要适合使用者本人呢。我们要把握基本原则,我们再来总结一下这些基本原则:

第一,本书前面章节所有内容,都是为了防止孩子掉入成长陷阱;这些你做到了,孩子自然不会掉入陷阱里。

第二,学习不仅仅是学课本知识、做考试卷;学习也不是为了考试,尽管学习需要考试。生活本身就是一场学习,所以是在生活中陪伴孩子,不是在学业上指点江山,更不要乱点江山。

第三,以孩子为标杆来衡量和要求孩子,不是以你的欲望为标杆来衡量和要求孩子;前者叫用心,后者叫贪欲。

第四,陪伴孩子创造生活和学习中的小成就,让孩子体验到自我控制感和效能感,这是勇气和自信的源泉。

第五,夸奖和赞美孩子不要凭着主观愿望,不要没有依据地夸奖孩子的特质,而要赞美孩子具体所做的事情和行为本身。也不要挑挑拣拣,孩子哪个事情哪种行为做得好,就夸奖哪个事情哪种行为。

第六,快乐不是赠予的,也不是传递的,而是体验的。陪伴孩子拓展视野,在快乐阶梯上发现更多高一阶层的愉悦感,比辛辛苦苦的补课更重要。

第七,要想让孩子的心理能量集中于重要的选项,请创建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人际氛围;否则,孩子一定会分心于爱的纠葛。因为,孩子更爱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