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4 输出电路
1.基本说明
在数控机床上,CNC、PLC、伺服驱动器、变频器的输出大多用于接触器、继电器、制动器、电磁阀线圈和指示灯的通断控制。输出信号的形式主要有直流晶体管(或场效应管)、继电器触点、双向晶闸管3类。CNC、内置式PMC、伺服驱动器、变频器一般采用晶体管输出;外置式PLC和分布式I/O单元可根据需要选配继电器触点输出、双向晶闸管输出模块。
晶体管输出具有延迟时间短、处理速度快、使用寿命长等特点,而且它和其他控制装置进行电子信号连接较为方便,故适合CNC控制系统。但是,晶体管输出只能用于直流负载驱动,且其驱动能力一般较小,因此,一般只能直接驱动电流较小的接触器、继电器、指示灯等负载;对于电流较大的制动器、电磁阀等负载驱动,需要使用中间继电器。
继电器触点输出的优点是交/直流通用、驱动能力强、使用较灵活,故在通用PLC上使用较普遍。但是,由于继电器触点存在接触电阻和压降,因此,一般不能用于DC12V/3mA以下的小电流、低电压电子信号驱动;此外,它用于驱动开关频率高的感性负载时,其触点使用寿命也将下降。
双向晶闸管输出也是一种交/直流通用的驱动形式,与继电器输出相比,它可减少输出延迟时间、延长使用寿命,故多用于开关频率高的交流感性负载驱动。
为了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可靠性,PMC的输出接口电路通常也采用光耦隔离措施,部分I/O模块还带有输出过流保护电路。由于输出负载的驱动电流一般较大,因此,其负载驱动电源一般需要外部提供。
以上三种输出形式的接口电路原理和外部连接要求分别如下。
2.晶体管输出
直流晶体管输出是CNC控制系统最常用的PMC输出方式,其常用形式有图4.3-12所示的NPN集电极开路输出和PNP集电极开路输出2种。
图4.3-12a为NPN集电极开路输出的接口原理和外部连接图,输出ON时,晶体管饱和导通,输出端与公共端M接通,外部电源可通过负载、输出晶体管、输出公共端M构成回路。而在输出OFF时,输出晶体管截止,负载无驱动电流。
图4.3-12b为PNP集电极开路输出的接口原理和外部连接图,输出ON时,晶体管饱和导通,输出端与电源公共端L+接通,外部电源可电源公共端、输出晶体管、负载构成回路。输出OFF时,输出晶体管同样截止,负载无驱动电流。
以上两种晶体管输出形式的区别是:NPN集电极开路输出以0V作为输出公共端,PNP集电极开路输出以DC 24V作为输出公共端,其余性能相同。
晶体管输出的负载驱动能力一般小于继电器输出,允许的负载电压一般为DC 5~30V,驱动电流为0.1~0.5A。当晶体管输出用于驱动感性负载时,为了防止过电压冲击,应在负载两端加过电压抑制(续流)二极管;但在这种情况下应特别注意二极管的极性,防止极性错误引起的输出短路。
图4.3-12 晶体管输出与外部的连接
3.继电器触点输出
继电器输出是通用型PLC的常用输出形式,在数控机床上,一般用于CNC、伺服驱动器、变频器的报警输出,或外置式PLC、分布式I/O单元。继电器输出可用于交/直流负载驱动,其驱动能力一般为AC 250V/DC 50V、2A,输出连接电路如图4.3-13所示。
继电器输出有触点使用寿命的限制,在开关频率高、负荷重或承受冲击电流时,触点的使用寿命将显著降低,因此,通常不宜用来直接驱动电磁阀、制动器等大电流负载。此外,继电器输出的响应时间一般需要10ms左右,而且存在接触电阻,故也不宜用于DC 12V/3mA以下的小电流、低电压电子信号。
继电器输出的负载连接较自由,对电压的类型、极性无特殊要求。在连接感性负载时,为了延长触点使用寿命,直流负载一般需要在负载两端加过电压抑制二极管;交流负载一般需要在负载两端加RC抑制器。
4.双向晶闸管输出
双向晶闸管输出一般用于外置式PLC,它可实现无触点通/断控制,其输出响应速度也比继电器触点快。双向晶闸管输出的电路原理与连接方法如图4.3-14所示。
图4.3-13 继电器输出连接
图4.3-14 双向晶闸管输出连接
双向晶闸管输出驱动能力一般为AC 85~242V、0.5A,由于输出晶闸管的两端通常并联有0.015μF/22Ω左右的RC抑制器,因此,在PMC输出OFF时仍然有1~2mA的漏电流,故如果用它来驱动微型继电器等负载,可能产生会出现输出无法正常关断的现象。
[1]龚仲华,论RC扼制器的工程计算,机床电器,200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