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情境中的媒介可信度研究》简介
《中国社会情境中的媒介可信度研究》这本书是由.李晓静著创作的,《中国社会情境中的媒介可信度研究》共有103章节
1
序言 Foreword
晓静教授虽然年轻,但从攻读博士学位起,即开始在媒介可信度这一重要研究领域耕耘,迄今已有十多年,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学术沉淀和研究经验,面前的这部专著,就是她对自身已...
2
目录
目 录 序言 Foreword 绪 论 一、信任研究 二、西方的媒介可信度研究 三、中国的媒介可信度研究 四、中国媒介可信度研究的主要方向 五、概念界定与研究问...
3
绪 论
近年来,关于信任(trust)问题的研究逐渐成为一门显学,中外学者都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王绍光等,2003)。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哲学、经济学...
4
一、信任研究
之所以在此勾勒信任研究领域的轮廓,是因为希望信任研究的已有理论成果能够对媒介可信度指标研究有所补益,从而使媒介可信度研究具备更加开阔的学术视野。这将有益于构建、...
5
二、西方的媒介可信度研究
与各门社会学科一致,新闻传播学科对信任问题的研究集中在媒介可信度领域,且研究热情亦是与日俱增。 西方的媒介可信度研究有几个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事件,它们分别是:第...
6
三、中国的媒介可信度研究
尽管西方在媒介可信度领域的研究成果蔚为大观、不胜枚举,中国社会科学界对于信任问题的研究亦是方兴未艾,然而,中国大陆新闻传播学界对媒介可信度[12]问题的研究却才...
7
四、中国媒介可信度研究的主要方向
从信任的相关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信任本身与社会结构、制度变迁存在着明显的互动关联,它是嵌入在社会结构和制度之中的一种功能化的社会机制(Luhmann,1979...
8
五、概念界定与研究问题
定义既是任何学术研究的起点,更是研究者理论思考的结晶,一个好的定义在相当程度上是新的理论视角的投射。 什么是媒介可信度?纵观西方已有的相关研究可发现,学者们对这...
9
第一章 媒介可信度研究的历史脉络
按照西方学者的归纳(Gaziano et al.,1986),媒介可信度研究有两个重要先驱:一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查恩利(Charnley,1936)教授于19...
10
一、源头:古希腊时期
可信度的概念最早从古希腊时期的修辞学而来。在古希腊先哲们有关修辞学的讨论中,两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某种信源是否比其他信源更值得信赖?这种可信赖性是由于什么而造成的...
11
二、端倪: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末
虽然亚里士多德等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注意到了个体传播者的信誉问题,但是对于传播者可信度的科学研究工作却直到20世纪上半叶才初具端倪,与此相关的是传播学自身的孕育...
12
三、创始:20世纪40年代初至50年代末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激起了西方学界劝服传播研究的高潮,因为各国政府都已经深深意识到,需要通过战争宣传来争取公众对战争的支持。因此,从20世纪40年代起,对来源可...
13
四、发展: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
1960年以后,美国社会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猪湾事件、柏林墙、总统遇刺、越战、大城市中的种族骚乱、参议员罗伯特·肯尼迪和马丁·路德·金遇刺、在越南取胜诺言的破...
14
1.来源可信度的维度结构探析
继霍夫兰等学者之后,大批研究者开始致力于探析来源可信度的因子结构,这成为此后二十多年内媒介可信度领域的主流研究取向(McCroskey,1966;Schweit...
15
2.媒介可信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考察可信度因子结构以外,作为信息接收者的受众的特质,在这一阶段的媒介可信度研究中得到了相当重视(Edelstein et al.,1974)。因为研究者已经发...
16
3.媒介可信度的传播效果分析
从研究重心来看,西方在这二十多年的成果主要集中于探讨来源可信度的概念维度,而鲜有对可信度社会影响的分析,不少学者已经对这种单一的研究取向提出了质疑和批判(Cro...
17
4.比较不同媒介的可信度高低
这一取向的研究成果包括:常等人(Chang et al.,1968)比较电视/报纸的可信度高低并分析为何电视可信度更高的原因;毕夏普等人(Bishop et a...
18
五、高潮: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
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西方的媒介可信度研究开始走向高潮,学术界和业界都开始对媒介的可信度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媒介可信度研究逐渐成为整个大众传播界共同探讨的焦...
19
六、整合:21世纪的媒介可信度研究
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将是21世纪传播学研究所面临的最大背景,媒介技术的更新,带来的是受众的媒介消费方式和媒介评估标准的变化。与此相伴,媒介可信度研究在此阶段呈现出...
20
七、小结
总体说来,从西方大半个世纪的媒介可信度研究脉络来看,可以发现: 首先,媒介可信度研究在西方的勃兴,与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媒介环境密不可分。以美国为例,20世纪...
21
第二章 媒介可信度研究的新近动向
社会化媒体的兴起是否以及如何改变着人们对媒介的信任格局?近十年来,国际学界的媒介可信度研究在理论视角和研究取向上呈现出怎样的动向?取得了哪些研究进展? 进入21...
22
一、理论视角
综观近十年来的近200篇文献,可以发现,媒介可信度研究在理论层面有了很大突破。最大的变化在于,研究者的学术视野比此前研究开阔了许多,视角更为多元,理论反思也更为...
23
1.社会系统取向——传播情境的宏观视角
相对于此前聚焦个体如何判断媒介可信度的微观视角,当前的研究越来越多地从整合性框架考察媒介可信度与宏观社会情境的交互作用,重点在于探讨社会系统因素如何对媒介可信度...
24
2.受众/用户中心取向——社会心理的微观视角
另一种显著的研究取向,则是从受众/用户出发,以社会心理学的微观视角来考察受众/用户的心理等个体特质(如群体归属感、趋同性、个性等)对媒介可信度判断的影响。 梅茨...
25
3.技术中心取向——媒介形式/媒介技术的另类视角
媒介技术的新变,是近十年媒介可信度研究的重要社会背景。从媒介渠道技术特性因素和媒介信息形态因素等视角,探讨技术元素对媒介可信度的影响,是国际学界在该领域的重要理...
26
二、研究进展
从近十年发表的媒介可信度研究文献来看,该领域主要在如下四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
27
1.社交媒体和媒介技术对媒介可信度的影响
托森等人(Thorson et al.,2010)基于社会判断理论,研究了新闻报道的可信度如何受其所在媒体背景环境的影响。通过实验法,研究发现同样一则新闻,出现...
28
2.假新闻研究
假新闻是近十年来媒介可信度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已有文献重点探讨假新闻的概念及成因、对受众认知的影响、与政治传播的关联、对媒介伦理和新闻专业主义的冲击、假新闻的技...
29
3.媒介伦理法规与可信度研究
从媒介伦理与法规的视角探讨媒介可信度与社会的关联是媒介可信度研究的又一新趋势。 库柏(Cooper,2008)的研究指出,公众一直对大众媒体伦理实践存在担忧,并...
30
4.研究方法的新进展
在近十年中,媒介可信度研究在方法层面也取得了显著突破,除了经典的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各种基于新媒体技术的社会网络分析法、数据挖掘、网络实验、语义分析等方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