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献
CNNIC(2018)。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埃默里等(2001)。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第八版)。(展江、殷文译)。北京:新华出版社。(原书出版年:1996年)。
白润生(2004)。中国新闻通史纲要。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波特、博尔斯(2012)。传播与认知科学:媒介心理生理学测量的理论与方法。(支庭荣,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
卜卫、周海宏、刘小红(1999)。社会科学成果价值评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布莱恩特、兹尔曼(2009)。媒介效果:理论与研究前沿(第二版)。(石义彬、彭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
蔡克平、陆高峰(2004)。新闻信息不对称对报纸公信力的影响。新闻与传播,1,56-60。
陈嘉爵(1996)。选举期间电视新闻可信度比较之研究。台北:中国文化大学新闻研究所硕士论文,未出版。
陈中原(2001)。形象与信誉的基石——81个国家地区、7个国际组织的新闻职业道德准则的初步比较分析。新闻记者,11,36-40。
葛建生(1990)。报纸和电视新闻可信度比较之研究。台北:中国文化大学新闻研究所硕士论文,未出版。
葛岩、郑雪梅(2012)。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基于眼动追踪技术的网页可用性测试。现代传播,2,106-111。
龚文庠。(1994)。说服学——攻心的学问。北京:东方出版社。
郭虹、李阳(2003)。最佳方案:公平报道的美国经验。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
何国平(2004)。论媒介公信力的生成与维系。新闻与传播研究,2,79-82。
何运林(2001)。党报规避软新闻对公信力负面影响的思考。新闻前哨,3,32-33。
何舟、陈怀林(1998)。中国传媒新论。香港:太平洋世纪出版有限公司。
胡正荣(2004)。媒介的现实与超越。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黄旦(1995)。80年代以来我国大众传媒的基本走向。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0,121-124。
黄晓芳(1999)。公信力与媒介的权威性。电视研究,11,22-24。
柯惠新、祝建华、孙江华(2003)。传播统计学。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蒯光武(1989)。受播者评价新闻媒介可信度的研究。新北:辅仁大学大众传播研究所硕士论文,未出版。
李剑军(2003)。非常事件与媒体公信力。新闻前哨,4,6-7。
李良荣(1998)。中国新闻改革:20年的三次跨越。新闻界,6,11-18。
李良荣(2001)。新闻学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李良荣(2003)。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轨制——再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重性。现代传播,4,1-4。
李伟民、梁玉成(2003)。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中国人信任的结构与特征。载于郑也夫、彭泗清(主编),中国社会中的信任(184-208页)。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李晓静(2006)。西方媒介可信度研究述评(上)。新闻大学,3,39-48。
李晓静(2007)。西方媒介可信度研究述评(下)。新闻大学,2,52-60。
李晓静(2017)。社交媒体用户的信息加工与信任判断——基于眼动追踪的实验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10,49-67。
李晓静、张国良(2012)。社会化媒体可信度研究: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新闻大学,6,105-114。
李忠昌(2003)。试论大众传媒的公信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59-61。
廖圣清(1997)。中国受众与新闻媒介——从15年来受众调查看获取新闻主渠道和对传媒总体评价的变迁。新闻大学,2,18-24。
廖圣清、李晓静、张国良(2005)。中国大陆大众媒介公信力的实证研究。新闻大学,11,9-27。
廖圣清、李晓静、张国良(2007)。解析中国媒介新闻可信度。新闻大学,4,66-73。
林晖(2004)。未完成的历史——中国新闻改革前沿。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卢鸿毅(1992)。新闻媒介可信度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硕士论文,未出版。
罗文辉、陈世敏(1993)。新闻媒介可信度之研究。台北:台湾科学委员会专题研究报告。
罗文辉、林文琪、牛隆光、蔡卓芬(2003)。媒介依赖与媒介使用对选举新闻可信度的影响:五种媒介的比较。新闻学研究(台湾),74,19-44。
洛厄里、德弗勒(2009)。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第三版)。(刘海龙,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彭兰(2010)。眼动研究方法在新闻传播领域中的应用。国际新闻界,12,97-104。
彭泗清(2003)。关系与信任:中国人人际信任的一项本土研究。载于郑也夫、彭泗清(主编),中国社会中的信任(1-12页)。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彭伟步(2002)。中美传媒公信力比较。新闻记者,7,26-27。
彭芸(1989)。广播电视台主管对媒介功能与媒介公信力之评估。新闻学研究(台北),41,47-58。
彭朝丞(1997)。新闻来源·可信度·吸引力。新闻战线,4,30-31。
任志强(1996)。关于报喜报忧与传媒可信度的控制实验研究。新闻大学,4,27-28。
时统宇、申琳(2004)。2003:打造媒体公信力。新闻与写作,1,5-8。
孙隆基(2015)。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北京:中信出版社。
童兵(1994)。主体与喉舌:共和国新闻与传播轨迹审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王飞雪、山岸俊男(1999)。信任的中、日、美比较研究。社会学研究,2,67-82。
王晶(2013)。历史视野中的大众传媒公信力。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王绍光、刘欣(2003)。信任的基础:一种理性的解释。载于郑也夫、彭泗清(主编),中国社会中的信任(209-249页)。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魏昕、博阳(2003)。诚信危机——透视中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温华添(1986)。大众媒介可信度及其关联因素研究。台北: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硕士论文,未出版。
杨宜音(1998)。社会心理领域的价值观研究述要。中国社会科学,2,82-93。
杨宜音(1999)。“自己人”:信任建构过程的个案研究。社会学研究,2,38-52。
杨中芳、彭泗清(1999)。中国人人际信任的概念化:一个人际关系的观点。社会学研究,2,1-21。
叶恒芬(2000)。网路媒体可信度及其影响因素初探研究——以台湾地区网路使用者为例。台北:台湾中正大学电讯传播研究所硕士论文。
俞益民(2005)。媒介公信力影响要素的分析。传媒观察,6,40-41。
喻国明(2005)。大众媒介公信力理论初探。新闻与写作,2,11-13。
喻国明、丁汉青(2013)。电视广告视觉注意模型建构——基于眼动实验的研究。国际新闻界,6,112-122。
张国良(2003)。中国受众与大众传媒议程设置功能研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114-123。
张国良、廖圣清(2000)。上海市民接触大众媒介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上海市民与媒介生态”抽样调查报告(之一)。新闻记者,7,19-21。
张明贤(1989)。我国大众传播媒介政治新闻公信力研究——以报纸、电视、政论杂志为研究对象。台北: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硕士论文。
张维迎(2001)。产权、政府与信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张维迎(2003)。信息、信任与法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郑保卫(2005)。试论传媒公信力形成的要件及判断与评估的标准。新闻界,6,4-6。
郑也夫(2001)。信任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郑也夫(2003)。信任:合作关系的建立与破坏。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郑也夫、彭泗清(2003)。中国社会中的信任。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