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研究方法层面
本书做了较为多元的尝试。在构建中国媒介可信度指标的研究中(第四章、第五章),我尝试运用了焦点小组访谈、全国多阶段随机抽样入户问卷调查、Q分析方法等研究手段;在比较中国传统媒体、网站和社交媒体可信度的研究中(第六章),本书结合了网络日志数据挖掘和在线问卷调查的研究设计;在对微博用户进行信息加工和信任判断的研究中(第七章),我借用认知神经科学的眼动追踪技术执行了因子实验设计。全书尝试不同的研究技术,并非为方法而方法,而是根据不同的研究问题来设计相应最佳的研究范式,也从不同数据来源去验证结论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这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一定方法论层面的借鉴意义。
走笔至此,回望自己15年来的学术生涯,不禁慨叹万千。此刻最令我深存感念的,是本书背后那些默默支持、引导、启发与托起我的良师益友们,让我在这漫长、曲折的科研征途中,感受到无私的关爱和润泽。
很感激导师张国良教授对我的关怀和栽培。一直以来,张老师都是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风格不断教导、指引和感染着我。在我迷茫无助的时候,他总是给予着我极大的包容、关怀和鼓励。在学术道路上,老师总能在关键时刻提点到要害之处,启发着我的知不足而后学。我想,如果没有张老师多年来对我的指点和勉励,不会有我15年来在这本书上的不断尝试和累积;如果没有张老师这份淡定、儒雅和睿智的耳濡目染,就不会有今天的我。老师于言传身教中授予我的一切,我都会铭记于心。
很幸运得到了香港城市大学祝建华教授的点拨。祝老师在本书的理论假设和方法层面提供了极为宝贵和到位的建议。本书第四章中所采用的Q分析方法,深深受益于祝老师的指点和推荐。更令人难忘的是,14年前,祝老师听说我查不到一些英文资料,还专门从香港复印了纸版论文,邮寄到复旦北区给我参考。从2004年起,祝老师连续三年暑假分别在深圳大学、中科院、武汉大学开设的研究方法讲习班,也是使我获益良多、如今忆起仍无比美好的一段岁月。祝老师的学术智慧、创新思维、方法素养和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一直深深启迪着我。
非常感激师兄廖圣清教授不遗余力的帮助,他在传播理论、受众及效果领域的深厚学养,以及过硬的研究方法功底和突出的调研组织能力,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大力支持。此外,廖师兄还对本书第四章和第五章的方法改进提出了颇多极具价值的意见,使全书增色不少。同时,已故的澳门大学王旭教授也为书稿的撰写贡献了诸多真知灼见。犹记得我在复旦念博士时,王旭老师在一次讲座后拿出纸笔指导我写论文的场景。斯人虽已逝,良言犹在耳。在此谨向真诚可爱的王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
深深感谢刘海贵教授、童兵教授、黄旦教授、殷晓蓉教授、张骏徳教授、孙玮教授、陆晔教授、李双龙教授、陈建云教授等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前辈。他们不仅在我博士论文的开题、撰写和答辩中提供了诸多宝贵建议,而且复旦师长们的学识、教诲和关心,让我在复旦新闻系念书期间甚至到今天都备感温暖!还要感谢我的诸多优秀博士同学,葆华、罗亚、王昊、张健、晓梅、春阳、李凯、易兰、海晶……是他们,让我有了见贤思齐、不断进步的动力和决心。深深感谢复旦大学,让我有幸在这里完成了三年的博士学业,成就了这本书最初的模样。这段宝贵的复旦求学经历和学友、师生情谊,我将永远珍藏在心灵深处。
感恩我的工作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能够入职于此,与这么多出色、可爱又无比关心我的同事温暖相处,三生有幸。院长李本乾教授对本书的写作和出版给予了不遗余力的支持。还有赵怡、姚欣保、葛岩、谢金文、单世联、姚君喜等一大批给予我启蒙和关爱的教授们,都为本书的写作贡献了智慧和洞见。
感谢我的学生赵珂漾,她利用自己的课后余暇,为我整理了书稿中的不少文献资料。她的勤勉踏实与聪慧上进,与我如同亲人般的缘分,也不断激励着我成长为一名更合格的导师。还有我可爱的研究生们,如毕晟、慧君、思琪、晓宇、晗照、王婷、奕民等,都以自己的学术成果和聪明才智,继承并开拓了本书中的媒介可信度研究议题。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师门成员延续耕耘该领域,我坚信,他们一定能走得比我更远。
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刘佳琼编辑,正是因为她的认真负责与耐心细致,才促成了本书这般精致细腻的模样。还要感谢很多校外同仁和机构,包括但不限于清华大学金兼斌教授、浙江大学韦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张明新教授、香港中文大学魏然教授、南加州大学Michael Cody教授、雪城大学Pamela J.Shoemaker教授、宾州州立大学Shyam Sundar教授、新浪总裁杜红女士、孟波总编、彦杰经理……这些同行,都为本书的数据采集、方法设计和结果分析提供了无私的帮助和支持,在此深表谢意!
最后,还要深深感激我的家人,他们一如既往无条件的关爱和支持,是我学术道路上最大的欣慰。特别是我的孩子,虽然顽皮淘气,却无比爱我,且总是以我为傲,还时常督促我要专心读书,不许我偷懒分心玩手机。来自他的提醒和监督,是我在学术写作中最温馨的记忆,也不断激励着我成为更好的自己和母亲。
要感谢的人还有很多很多,此处所及,难免挂一漏万。只能留待日后,用更扎实、更深入的学术成果去回报社会和同行的厚爱了!“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本小书,并不意味着引以为豪的结束,相反,只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后面的挑战还不计其数。未来的学术旅程里,我会就书中的一些问题继续深入,希望自己能踏实前行,形成进一步的研究成果,与同行及各界人士分享。
李晓静
草于2018年初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