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与昆达里尼瑜伽
在各个运动和健身中心,和有氧健身、减肥训练、按摩等其他身体训练方式一样随处可见的瑜伽班,使得人们很容易忘记瑜伽是一项古老的精神训练。
瑜伽含有两个在印度哲学和宗教中常见的概念——转世轮回和寻求从生、死、轮回中的解脱。莫西亚·伊利亚德(Mircea Eliade)明言道,瑜伽和数论派哲学关联之处在于,两者与其他印度学派思想形成鲜明对比,前两者认为“此大千世界真实不虚(并非幻象——然而对吠檀多学派来说该世界是不真实的)。然而,若世界是真实存在并且持续性的,那么原因则是出于‘无明’”。【16】而瑜伽与众不同之处又是在于其具有实践性的本质。苏兰德拉纳恩·达斯古普塔(Surendranath Dasgupta)指出:“瑜伽哲学本质上是实践性的,其目标主要包括使人获得解脱,合而为一(oneness),从而回归原初纯宇宙意识状态(普鲁沙,purusha)。”【17】对于瑜伽的定义和解释颇多且各异。伊利亚德论述说:“从词源学上看,瑜伽(yoga)一词来自于梵语yuj,意为‘捆束在一起’(to bind together)、‘紧抓’(hold fast)、‘上轭’(yoke)……瑜伽一词主要用于指代各种的苦修技巧和冥想方法。”【18】对费厄斯坦(Feuerstein)来说,“瑜伽是印度的一种特定传统,它包含了整理成文的、有体系的思想、态度、方法和技巧,旨在引起瑜伽修行者(yogin)的一系列转变,以及使知识在一个较为正式的环境中从一个上师到一个或多个弟子之间进行传递。”【19】瑜伽修习留下最早的可考踪迹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20】主要的瑜伽学派有胜王瑜伽(Raja yoga)、哈达瑜伽(Hatha yoga)、智慧瑜伽(Jnana yoga)、虔信瑜伽(Bhakti yoga)、行动瑜伽(Karma yoga)、曼陀罗瑜伽(Mantra yoga)、拉雅瑜伽(Laya yoga)和昆达里尼瑜伽(Kundalini yoga)。为了更好总结昆达里尼瑜伽的特点,考察密宗瑜伽发展的总体特征是有必要的。
密宗的发展是在宗教和哲学上的社会运动,其在四世纪以后日益普及,并且影响了印度哲学、神秘学、伦理学、艺术和文学,等等。阿吉汗南达·巴拉提(Agehananda Bharati)强调:“密宗之不同于印度教或佛教教义之处在于其信仰系统强调了通过修持(Sadhana)达到净化后的绝对的(paramartha)、经验的(vyavahara)世界。”【21】密宗是反对苦行禁欲和纯理论的智性推理的,并且是与主流的印度教违背的、逆反的。密宗反对盛行的种族制度,倡导对价值的重新评估。密宗包含了对身体的崇拜和赞颂仪式,因为业身被看作是整个宇宙的缩影。不同于传统印度教的男性沙文主义,伊利亚德(Eliade)指出密宗“在雅利安印度人的(Aryan India)的灵性发展历史上首次承认了女神的主导地位……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在宗教层面的女性奥秘”【22】。密宗的不同在其使用传统宗教中缺失的元素宗教实践中得以体现。齐默(Zimmer)指出密宗主张万物的神圣和纯洁性,因此,“五大禁忌……组成了在某些特定仪式中的圣餐,这五禁忌分别是酒、肉、鱼、烘烤过的谷物以及性交”【23】。保守派将这五禁忌看作是象征性的,而激进派则会真正地在实际生活中践行。
雅各布·尼德曼(Jacob Needleman)准确地道出了当今大众对于密宗的印象:“一旦听闻‘密宗’一词,西方人脑子中会蹦出让当今最富有想象力的情色摄影师羞涩、让情色大师的作品也黯然的科幻小说以及耍杂技般的性爱场面。”【24】在新世纪交点的社会运动以及20世纪60年代的性解放革命使得西方对密宗的兴趣大增,随之而来的市面上林林总总的聚焦于仪式性性行为的“密宗操作手册”——在这些操作手册中,性交行为被大大渲染,而这种行为在本质上不是针对性自由解放主义的,其真正目的在于从轮回中解脱。
荣格在以下段落中详述了他对于密宗瑜伽在心理学层面的理解:
印度哲学针对影响个人心理的“非自我”(non-ego)状态做出了非常确切的解释,不论“非自我”状态多么独立于我们的感知范畴,它都极大地影响着个人的心理状态。印度哲学捕捉到了人类发展的目标在于探寻一条将非我的独特本性与有意识的自我连接起来的道路。而密宗瑜伽充分展示了这种状态,以及这种非自我意识的各个发展阶段,在此阶段中个体产生更高层次的超个人意识之光。【25】
心理学曾一时被划分为行为学的范畴,而实证主义者则将其看作认识论,愈加普遍的看法是将其当作心理分析,然而当心理发展阶段的分析始终仅仅与儿童个性研究联系在一起时,昆达里尼瑜伽给荣格提供了一个几乎在西方心理学研究中完全缺失的范式——对于意识的更高层次发展阶段的解释。
在昆达里尼瑜伽哲学中,身体被一系列的脉轮(cakras)所指示:海底轮(muladhara)、生殖轮(svadhisthana)、脐轮(manipura)、心轮(anahata)、喉轮(visuddha)、眉间轮(ajna)和顶轮(sahasrara)。这些脉轮分布在身体各个部位,由通道也就是脉道(nadis)连接。这些脉道中最重要的有左脉(ida)、右脉(pingala)和中脉(susumna)。大多数的当代研究人员都一致认为脉轮和脉道的学说并不是在现代西方意识中对于身体的生理层面的描述,而是描绘了一个精微或者神秘的身体系统。费厄斯坦将它们描述为“理想化的精微身体结构,旨在引导瑜伽士进行可视化的冥想”【26】。
荣格的演讲意在提供对于脉轮的现代心理学解释。纳兰达·纳斯·巴挞査亚(Narendra Nath Bhattacharyya)说,理解脉轮的最佳方式是审视一系列历史进化中的各个构成因素:
从一个历史的角度来看,脉轮最初是人们出于生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人体解剖学中使用的术语……后来它们逐渐与密宗中的观念重合,密宗将人体看作宇宙的缩影,而脉轮则可以与世界中真实之物相对应,如日、月、山、川等。每一个脉轮都被认为代表了粗糙和精细的元素……这一观点与密宗当中认为神祇蛰居在身体内各个部位的观点不谋而合,并且精进的修行者需力图感知到自体内部的神识。这些脉轮也代表了雄性和雌性特质,并且由雄性和雌性器官的象征符号来表现……而蛰居的神祇最初是密宗里的女神……还有就是关于每个脉轮所拥有的不同梵文字母也象征着各个脉轮所代表的不同特性的元素,这些符号也是从宗教中转嫁过来的。【27】
昆达里尼能量以“沉睡之蛇”的形态盘踞在骶骨附近的海底轮,即最低的脉轮。费厄斯坦(Feuerstein)对昆达里尼的定义是:“原始力量的微观形式显现,这种原始力量也可被称作性力(shakti也叫作生命力)。这种宇宙力量是与有限的身体和意识联结起来的。”【28】目的则是通过仪式修行唤醒昆达里尼能量,让她通过中脉在脉轮系统中升起。当她来到顶轮时,湿婆(siva,代表创造和毁灭的力量)和夏克缇(shakti,代表生命力、女性力、性力)结合带来的至福感就会发生。这种体验将会带来性情上的深刻改变。【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