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10月6日

1932年10月6日

对于这个话题,我们还可以从心理学角度做出评述,从心理分析案例中得到实验结果。【4】在典型的心理分析中,患者一旦发觉了压抑、投射等的存在,就会产生极大的觉知能量。分析过程本身会带来意识的扩大,但是自我(ego)与客体对象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仍然存在——然而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只有在连续的分析中,对应的瑜伽哲学背景才能够被借用进来,在那样的意识状态下,自我和客体才可以分离开来(《金花的秘密》)。这个过程与个体化过程是相联系的,它开始于将自性(self)与客体和自我(ego)分别开来的阶段。如果意识能成功地从客体和自我中分离,继而进入无我(non-ego),就能够到达另外一个既陌生又原本的意识中心。这种不住不执的意识状态就是从答磨(tamas)和罗阇(rajas)[1]的品质中解脱出来,从激情和与物质客体纠缠的领域中解脱出来。我无法进一步对这种状态作任何哲学上的证明或解释。这只是一种心理体验,在实际经验中常被表达为解脱的感觉。之前使人惊慌忧惧的事物不再让人升起那样的感觉;或者一个人能够看到世间的矛盾性而不被激怒。这样的状态并不是冷漠,而是不纠缠、不执着。意识觉知被转移到一个无物的境地。这种经验会对现实生活产生非常明显的影响。这种状态也许在佛教文献中被用一种最美的方式描述出来了:佛陀受到魔王波旬(Mara)的威胁,然而菩提树下的圣者依然保持平静,没有一丝畏惧或憎恨之意。佛陀的宝座是空的,他并不再是坐在那里。或者像《黎具吠陀》(I,164)中的诗篇描绘的那样:“两个亲密结合的友人拥抱着同一棵树。其中一个吃着甜树莓,另一个只是垂眼凝视着发生的一切。”【5】

我们应该考虑到各种案例中的不同情况,因为这些符号象征总是依赖于个体特殊的意识状态。【6】那棵树是生命之树,它的直立象征着展开的前进着的生命历程。当一个人开始了这条“瑜伽之路”,这棵树的意义就立即显现,并且伴随着在这条路上对这种选择的价值怀疑。所谓“瑜伽之路”,就是一种像植物一样生长的道路——植物和动物生长的方式可大不一样。自我意识(ego consciousness)就像是动物,可以选择自由地移动和表达。而树呢,则相反,它不能移动,它扎根于那片土壤中。当一个人产生这种瑜伽意识,他会觉得自己被困住了。不过向上生长的大树形象却又在他看到无可避免的可怕命运时,给予他平静和安慰。

一旦确定了这样一条道路,确定了这样的生长信条,那种基督教徒式的偏见就冒出来了:要如何才能向上生长。这个时候可以把树的形象倒过来了,根朝上,变成倒生树,表明这种生长并非指向天空,而是深入地下。

还有一种树的根既在下面,也朝向天空。这是在强调一个人不论走到何处都在那个地方扎根。这说明一个人的欲求很多。他被告知:“所有你周围的事物都是土壤,既然是土壤,你就必须与之连接。”

相反的,有一种树的意向是没有根,两头都是树冠,整棵树都是叶子、花朵还有果实——上下都是天堂。当这棵树选择向下扎根时,很显然它仍会开花结果。我将会逐一讨论这些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