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霍耶尔【55】

威廉·霍耶尔 【55】

威廉·霍耶尔于1881年出生于德国乌登堡,比荣格晚出生六年。他从小受熏于新教神学的教育环境中,后在1906年受崇真会(Basel Misson)委派来到印度。和理查德·威廉一样,霍耶尔惊异于当地的高度灵性展现,而他所带去的传教教理较之黯然失色。后来他回忆道:

在印度的五年经历用一种我从未预期过的方式拓宽并且加深了我在宗教上的眼界和认识。我去印度,带着一个普通意义上的传教士身份;而我从印度归来,带着一种非寻常意义上的传教士身份。我学到的是我们只有权力陈述、证实已在我们内心的东西,不要期待转变同化他人的观念,更不要说尝试让他们皈依于我们的信仰。【56】

霍耶尔和他的牧师团一起从事比较宗教学的研究。这项工作持续的时间也包括他在牛津大学任职的一段时期当中。1921年,他辞去该职位,开始在图宾根的一所大学担任讲师。到1927年,他成为印度学和比较宗教学的教授,并且开始在这一领域发表大量论文及专著。正是霍耶尔的讲座“瑜伽的精神理疗根据”(Der Yoga im Lichte der Psychotherapie/ Yoga in the light of psychotherapy)引起了荣格的注意。霍耶尔从以下陈述开始论述该话题:

我大致能够肯定,瑜伽作为一个整体,是与西方的精神理疗有着惊人的对应关系的类似物(尽管根本上的差别也是事实),但——我很快发现——我缺乏具体的,更重要的是,缺乏关键性的试验来对瑜伽的各个部分和西方精神理疗方式的不同着眼点做相应的对比。【57】

在讲座的最后,他对瑜伽做了解释,但是把对上述两者的比较工作交给了他的听众。其讲座表明霍耶尔是一个在寻求可以与之讨论瑜伽和心理治疗之间异同的心理治疗学者的印度学研究者。于是荣格接受了他的邀请。

对霍耶尔的看法在学术界也褒贬不一。齐默回忆说:

我与荣格的私交始于1932年。与此同时,另一位印度学学者,一个无论是在学术上还是在个性上都不可靠,但却拥有奇特活力的人,通过他的本能坚持和豪情抱负,吸引了诸多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和临床医师将注意力放到瑜伽这一话题上。如今,在与理查德·威廉就中国智慧研究方面进行长期合作后,荣格现在已经准备好从印度学家们的手上接过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了。1932年春,霍耶尔在苏黎世举办了一场关于昆达里尼瑜伽的研讨会,我在该会上以主题为印度传统中的瑜伽种类的演讲介绍了自己。【58】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费厄斯坦将霍耶尔形容为一个“在瑜伽和数论(Samkhya)研究领域贡献杰出的人……他不仅在印度学方面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也具有西方文化意识……他的工作主题是作为一个宗教性的人,霍耶尔本身就是一位真诚的寻求者和神秘主义者”【59】。C. A. 迈耶尔形容霍耶尔是一个“典型的德国科学家”,“一个杰出的梵语学者”,“一个友好的家伙”【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