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社会学的逻辑 双学科视角下的理论探索》简介
《历史社会学的逻辑 双学科视角下的理论探索》这本书是由.孙宇凡著创作的,《历史社会学的逻辑 双学科视角下的理论探索》共有69章节
1
序言:历史社会学的真谛
严飞(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历史社会学并不是一门全新的分支学科。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C.Wright Mills)在《社会学的想...
2
前言和致谢
写一本书,意味着什么? 这本书作为意外的收获,让我很不容易写一篇前言,因为我在四年前打算写的是另一本书:关于十位汉学家的社会理论。不管是站在今天看昨天的构想,还...
3
目录
序言:历史社会学的真谛 前言和致谢 第一部分 从历史学到社会学 第一章 孔飞力:君主与化身的奥秘 一、国家过程 二、权力时间 三、化身与去化身 四、比较与讨论 ...
4
第一部分 从历史学到社会学
...
5
第一章 孔飞力:君主与化身的奥秘
何为专制统治的动力(the dynamics of autocratic rule)问题?[1]在《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Soulstealers:...
6
一、国家过程
在《叫魂》中,孔飞力基于他对“国家”的定义,提出了颇具新意的概念:“官僚君主制。”(bureaucratic monarchy)具体来说,首先,孔飞力认为国家具...
7
二、权力时间
我到现在还没有完整交代孔飞力著作中的一对重要划分——专断权力与常规权力。事实上,孔飞力并没有直接给出他对二者的定义,只是借用了克罗齐埃(Michel Crozi...
8
三、化身与去化身
上述改造,是为了得出国家的历时性定义、权力的历时性定义。虽然看似全然放弃了共时性定义(如“官僚君主制”“最佳结合点”),但其实是为新的共时性定义让出空间。对于图...
9
四、比较与讨论
比较来看,在欧洲中世纪乃至古代中国历史上,从身体(body)或者“道成肉身”(incarnation)角度看待君主,或者从国家的“拟人化”(personific...
10
五、结论
行文至此,历史上中华帝国的独裁统治动力的问题已不仅是孔飞力与韦伯之间关于专断权力与常规权力互动形式之论争,而是回溯到君主的“化身的奥秘”问题。对于这个奥秘的解释...
11
参考文献
安东尼·列维:《路易十四》,陈文海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彼得·伯克:《制造路易十四》,郝名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 陈翠珠:《汉语人称...
12
第二章 史景迁:虚构传统与历史诠释
...
13
一、问题的提出:文本式与脉络式
尽管史景迁是首位运用台北故宫博物院清宫秘档的西方历史学者(Wakeman,2005),开风气之先,但他后来的名声之盛,却往往在于妙笔生花。正如在回答卢汉超的访谈...
14
二、文献述评:两种回答及其不足
本章对于上述的脉络式疑问和文本式疑问,尝试给出统一回答,呈现一个“融贯的”史景迁。 先就学界现状来看,主要有两种回答: 第一种看法是认为史景迁“成于文学、败于史...
15
三、分析框架:经由述平小说《某》的转化
首先要论证的是,理解这样拓展的三层关系的切入点无须他助,正在史景迁为自己隐秘地建立的一种汉学传统之中。 史景迁在《改变中国:在中国的西方顾问》(To Chang...
16
四、案例分析:《康熙》与《王氏之死》
我以史景迁的两个文本:《康熙》和《王氏之死》为例,进一步分析其中的文法学结构、虚构与假设检验之间关系。 《康熙》一书的奇妙之处在于:首先,该书只有在《自序》部分...
17
五、结语
也许正因为史景迁这样的化身式书写,邓为宁(Cass,1980)才评价他不仅使用了蒲松龄的“视角”(angle of vision),甚至将之内化了(intern...
18
参考文献
巴宇特:《迷失上海》,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 陈翠珠:《汉语人称代词考论》,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 陈国栋:《史景迁(Jonathan ...
19
第三章 从赵鼎新到魏斐德:意识形态正当性与明清易代
...
20
一、导言:经典文本与历史经验中的“天命”研究
“天命”是古代帝制中国的君主(“天子”)理解自己作为治人者(the ruler),受命于具有支配、创造、维系、启示和审判功能的“天”而面向臣民履行仁义之道和治理...
21
二、绩效正当性主导下的天命观解释:评述赵鼎新的观点
赵鼎新的理论具体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论点: 1.对正当性概念的理解,拒绝从韦伯式、人类服从关系的理想类型入手,而是从国家权力的合理化方式出发,站在民众(peopl...
22
三、回到韦伯:作为普遍基础的绩效/效力
赵鼎新对正当性定义与类型的分析,始终要与韦伯划清界限。正如古兹曼(Guzmán,2015)指出,赵鼎新等改造韦伯的正当性理论的学者,多是不考虑其创新之处与韦伯既...
23
四、经由四因说:无法成为特殊维度的绩效正当性
上述是赵鼎新引用韦伯的理论时,未言明的兼容之处——作为普遍基础的绩效或效力。但是,不兼容之处,亦即特殊维度问题也由此显现:效力能够抽出单列为“绩效正当性”吗?我...
24
五、捍卫意识形态正当性:魏斐德论明清易代与天命-正统
本章以魏斐德的《洪业:清朝开国史》为主要文本,以明清易代作为案例。此案例的选择主要因为这是古代中国最后一次王朝更替,因而承继了天命观在思想脉络上更为完备的资源。...
25
六、讨论与结论
如果明清易代的故事由赵鼎新式的利益博弈、国家能力-人民感知正相关关系的绩效正当性来解释,会呈现怎样的叙事呢?可能为:清朝治人者越能够为统治班子提供更丰富的公共物...
26
参考文献
陈济生:《再生纪略》,载王德毅编,《丛书集成续编 第279册 史地类》,1989年。 陈赟:《自发的秩序与无为的政治——中国古代的天命意识与政治的正当性》,《中...
27
第四章 把历史学带进来:历史社会学的跨学科想象与策略
...
28
一、导言:跨越学科边界的“想象的历史社会学共同体”
虽然美国[1]的“反历史社会学”(ahistorical sociology)在20世纪40年代达到了全盛时期(Tilly,1980;孙宇凡,2017),但米尔...
29
二、类型一:历史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分支领域
认同历史社会学是历史社会学分支领域的学者往往认为该系的力迫分析(forcing analysis),可以在时间上可逆地“试炼”(trial)不同的分析方案,并在...
30
三、类型二:历史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学科本质
与分支领域型有所不同,认同学科本质型的学者则会认为前一类型只会导致历史社会学被社会学主流“驯服”,而他们则要推动社会学主流的转型(Calhoun,199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