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巴宇特:《迷失上海》,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
陈翠珠:《汉语人称代词考论》,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
陈国栋:《史景迁(Jonathan Spence)》,《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1992年第14期。
康无为(Harold Kahn)著:《读史偶得》,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年。
侯方峰:《论史景迁的历史叙事写作》,《东岳论丛》2014年第3期。
李孝悌:《代译序》,载史景迁著,《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卢汉超:《史学的艺术——史景迁访谈录》,载王希、卢汉超、姚平编,《开拓者:著名历史学家访谈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吕炳强:《凝视、行动与社会世界》,台北:漫游者文化,2007年。
吕炳强:《我思、我们信任与社会之奥秘》,台北:漫游者文化,2009年。
吕炳强、李越民、孙宇凡、刘拥华:《听与说 社会学电邮集 (2012—2013)》,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
吕炳强、刘忠魏、孙宇凡等:《某与人 社会学电邮集(2014—2015)》(未刊稿)。
马金生:《试论史景迁的著史风格》,《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4期。
史景迁:《康熙:重构一位中国皇帝的内心世界》,温洽溢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史景迁:《太平天国》,朱庆葆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史景迁:《雍正王朝之大义觉迷》,温洽溢、吴家恒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史景迁:《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李孝恺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史景迁:《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阮叔梅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史景迁:《胡若望的疑问》,陈信宏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史景迁:《改变中国:在中国的西方顾问》,温洽溢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述平:《某》,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年。
孙宇凡:《君主与化身的奥秘:从孔飞力的〈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出发》,《社会学评论》2016年第6期。
孙宇凡:《时间、因果性与社会学想象力:与成伯清商榷》,《社会理论学报》2017年第1期。
汪荣祖:《书窗梦笔》,台北:麦田出版社,2006年。
汪荣祖:《梦忆里的梦呓》,《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9年第65期。
郑培凯、鄢秀:《总序:妙笔生花史景迁》,载史景迁著,《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阮叔梅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Cass,Victoria B: “Review of The Death of Woman Wang.”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1980,39(3).
Cohen,Paul A: “Review of To Change China: Western Advisers in China,1620-1960.” Pacific Historical Review ,1970,39(2).
Akyeampong,Emmanuel,Caroline Arni,Pamela Kyle Crossley,Mark Hewitson,and William H.Jr.Sewell:“AHR Conversation: Explaining Historical Change; or,The Lost History of Causes.”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2015,120(4).
Mazlish,Bruce: “The Question of the Question of Hu.”History and Theory ,1992,31(2).
Reed,Isaac Ariail: “What Is Interpretive Explanation in Sociohistorical Analysis?” In Inheriting Gadamer: New Directions in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edited by G.Warnke.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15.
Penney,Matthew: “Making History: Manga between Kyara and Historiography.” In Manga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Japanese History,edited by R.Rosenbau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12.
Spence,Jonathan D: “Margaret Atwood and the Edges of History.”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1998,103(5).
Wakeman Jr.,Frederic: “Telling Chinese History.”Modern China ,1998,24(2).
Wakeman,Frederic E.Wakeman Jr : “Jonathan Spence Biography.” The General Meeting Booklet,2005 AHA Annual Meeting.Retrieved (https://www.historians.org/about-ahaand-membership/aha-history-and-archives/presidentialaddresses/jonathan-spence-biography),2005.
[1]虽然也可以从文化史的角度来理解史景迁的书写风格,但是该脉络不容易将之与史景迁的长时段作品(《大汗之国》《改变中国》)联系起来。该脉络导向的提问与回答,有待进一步研究。有关初步讨论见Penney(2012:162)。
[2]陈国栋也说:“史景迁,虽然并不脱离美国历史学发展的潮流,却是美国史学界的异数。”(1992)
[3]这样欣赏是有保留的,她也认为史景迁没有真正实现将“过去”与“现在”连接起来,并且同样没有说明具体理由。
[4]借用瑞德(Reed,2015)的说法,韦伯关于“理由作为原因”(reason as cause)的构想,在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中,属“目的因”(the final cause)。
[5]关于汉语的人称代名词系统的讨论,见陈翠珠(2013)、吕炳强、李越民、孙宇凡、刘拥华(2013:94—97)。
[6]以“某与人”和人称代名词方法来分析这段故事,最初的想法来自于吕炳强的指点,见吕炳强、刘忠魏、孙宇凡等(未刊稿)。
[7]人称代名词作为社会学研究事体的类型学传统(提问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可以如何分类、分成哪几类?”),见孙宇凡(2016)。
[8]吕炳强(2007:221—233、246—252)为处于深处的行动历程架设了主体时间(回忆过去、注意现在、期望未来),为处于表层的事件序列架设了物理时间(较早-较晚),孙宇凡(2017)也运用这一区分分析了史景迁的文本。
[9]史景迁(2011b:15—16)认为,关于近代以前中国乡村的研究,有两种倾向:第一种是关注广地域、长时段,以致忽视“个人的特性”,另一种是关注地方特色(如出过哪些名人),而对默默无闻的县份难以了解。
[10]我检查了这本书引用《聊斋志异》中故事的部分,除独立成段之处,其他17处均为一则引用标一个脚注说明来自仅仅一则故事,并指说见附录中附上的蒲松龄原文。各则故事引文见史景迁(35—36、37、38、39、41—44、44—46、61—62、65、66—71、78—79、80—87、95—96、97—105、120—121、121—122、123、124—126、126—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