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论

五、结论

相较于历史社会学从第二波到第三波转变中经验议题和解释性理论框架的变化。本章从另一个角度切入:第三波历史社会学的存在论和方法论。这个理论图景是以工作策略为取向,而非各解释性的单元理论为取向(Wagner,2007:4984-4985),包括以下三点:

1.突现的存在论。第三波历史社会学家没有厘清自己的存在论主张,本章予以说明,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在个体层次上,行动者具有多重社会角色,行动是问题-解决模式而非手段-目的取向,能动性是重组特征。行动者如同企业家一样,通过问题解决过程有所成就,并通过自己的角色脉络形成行动的锁链形态。另一方面,在社会层次上包括去实体化的团体和图式。前者是非团体主义的集体团结时刻的事件,后者具有呼应个体层次的多重性和相对融贯性。连接个体层次和社会层次,意味着从筹划到事件的现实化。这种现实化,也意味着对图式和团体的重组。

2.深度类比的方法论。这一方法论来自于斯廷奇科姆。为了建构关于历史的理论,要通过对各个历史实例间以谓词为中心进行类比,找出因果序列,建立可比较性和累积性,形成对历史的主导过程或普遍序列的理解,使得普遍理论与历史实例之间建立起因果的丰富性。

3.就深度类比方法论的存在论承诺和第三波历史社会学的存在论的一致性来看,体现在斯廷奇科姆的“社会的解剖学和生理学”和第三波历史社会学家对“社会秩序的建构和拆解”的论证逻辑,以及二者都基于托玛斯的“情境-情境定义”这对概念所蕴含的结构与行动互动逻辑。其中,深度类比预设的结构被解剖至情境,被生理学化为情境定义。行动被理解为将情境理解为理念,并给定义的虚拟选择的问题-解决模式。由于结构或图式的多重性,所以行动者也具有多重的社会角色,在虚拟选择中会桥接或拼装以成就和实现其情境定义。

4.通过引入米德的突现时间性,丰富了第三波历史社会学关于行动的时间性论证——“循环的再描述”,指出过去与未来在现在之中突现的观点,也丰富了斯廷奇科姆的深度类比方法论关于殊异发生中“人之抽象模式”如何进行时间运作的论证——将过去作为限定假设、未来作为有距的新颖性纳入到现在的情境之中估算替代性制度的不可避免性程度。这两方面的丰富都是情境与情境定义关系的时间化描述,是将情境与现在联系起来,将情境定义视为行动者在现在当下的思维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