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奥古斯丁著:《忏悔录》,周士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

巴特曼斯基著:《重塑社会学的想象力:语言/视觉二元论以及文化社会学的符像转向》,韩倩译,《社会》2015年第3期。

布朗著:《社会资本理论综述》,木子西译,收录于李惠斌、杨雪冬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陈云松:《大资料中的百年社会学——基于百万书籍的文化影响力研究》,《社会学研究》2015年第1期。

成伯清:《时间、叙事与想象——将历史维度带回社会学》,《江海学刊》2015年第5期。

刘忠魏:《时间、行动与他性:“社会科学困境”的另一个构想》,《社会学评论》2016年第1期。

吕炳强:《凝视、行动与社会世界》,台北:漫游者文化,2007年。

——:《行动历程中的叙事与筹划》,《社会》2011年第4期。

吕炳强、李越民、孙宇凡、刘拥华:《听与说:社会学电邮集(2012—2013)》,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

孙宇凡:《君主与化身的奥秘:从孔飞力的〈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出发》,《社会学评论》2016年第6期。

汪荣祖:《书窗梦笔》,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史景迁著:《康熙:重构一位中国皇帝的内心世界》,温洽溢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王氏之死》,李孝恺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韦伯(Max Weber)著:《经济与社会》(第1卷),阎克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萧阿勤:《世代认同与历史叙事:台湾一九七零年代“回归现实”世代的形成》,《台湾社会学》2005年第9期。

Adam,Moore: “ The Eventfulness of Social Reproduction.”Sociological Theory,2011,29(4).

Alwin,Duane: “Integrating Varieties of Life Course Concepts.”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2012a,67B(2).

——: “Words Have Consequences.”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 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2012b,67B(2).

Alwin,Duane and Ryan McCammon:“Rethinking Generations.” Research in Human Development,2007,4(3-4).

Deflem,Mathieu:“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Sociology.” Society,2013,50(2).

Elias,Norbert: An Essay on Time.Dublin: 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 Press,2007.

Emmanuel,Akyeampong,Caroline Arni,Pamela Crossley,Mark Hewitson,and William H.Sewell Jr.:“AHR Conversation: Explaining Historical Change; Or,The Lost History of Causes.”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2015,120(4).

Gordon,Marshall,ed: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Sociology.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Hendricks,Jon: “Considering Life Course Concepts.”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 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2012,67B(2).

Hirschman,Daniel,and Isaac Ariail Reed:“Formation Stories and Causality in Sociology.” Sociological Theory,2014,32(4).

Kohli,Martin: “Aging and Justice.” Handbook of Aging and Social Sciences.Robert Binstock and Linda George,eds.San Diego: Elsevier,2006.

Mills,C.Wright: C.Wright Mills: Letters and Autobiographical Writings.Kathryn Mills and Pamela Mills ed.,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0.

Reed,Isaac: “Justifying Sociological Knowledge: From Realism to Interpretation.” Sociological Theory,2008,26(2).

Riley,Dylan: “The Historical Logic of Logics of History:Language and Labor in William H.Sewell Jr..” Social Science History,2008,32(4).

Riley,Matilda White: “Aging,Social Change,and the Power of Ideas.” Daedalus,1978,107(4).

——: “On the Significance of Age in Sociology.”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7,52(1).

——: “Aging and Society: Past,Present,and Future.”The Gerontologist,1994,34(4).

Riley,Matilda White,and Riley John W.,Jr.:“Age Integration Conceptu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 Gerontologist,2000,40(3).

Ritzer,George ed.:The 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Sociology.Malden,MA: Blackwell Publication,2007.

Sewell,William H.Jr.:Logics of History: Social Theory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5.

Tang,Chih-Chieh:“Toward a Really Temporalized Theory of Event: A Luhmannian Critique and Reconstruction of Sewell’s Logics of History.” 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2013,52(1).

Tilly,Charles: “On Historical Sociology.” Current Perspectives in Social Theory,Volume 1.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1980.

Wagner‐Pacifici,Robin: “Theorizing the Restlessness of Event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2010,115(5).

Weber,Max: Economy and Society.New York: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8.


[1]尽管这个词典有“社会学的想象力”(sociological imagination)词条,但却是指向“米尔斯”(Mills,Charles Wright)词条。

[2]本章将biography译为“传记”,是因为成伯清的译法(“个人生活历程”)与后文中的“生命历程”(life course)相似性较高,易于混淆。

[3]《社会学简明词典》对“世代”词条的定义是:“一个社会中大致出生于同一时间的那些成员所构成的年龄群体(age-group)形式。近些年,检验涌现的年龄群体对社会变迁作用的世代分析与日俱增……世代也用来指向一个世代和下一个世代之间所逝去的时期。尽管世代间冲突是个普遍的主题,但是关于继替的诸世代(successive generations)在社会化方面差异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并没有就价值和行动方面是连线性还是不连线性达到一致……(该领域研究)兴趣所关注的进一步问题是世代认同(generational identities);举例来说,在抗议运动中的年轻参与者进入中年(阶段)时,将会发现什么呢?因此,关于生命历程(life course)和增寿(ageing)的研究也与对世代的兴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Gordon,1996:199)。

[4]米尔斯对《社会学的想象力》一书较为清晰地构想(如社会结构、传记和历史三方面),可追溯他于1956年与想象中的俄罗斯知识分子“同志”的通信,见Mills(2000:254)。

[5]《社会学的想象力》对历史想象力的分析集中在《对历史的运用》一章,但这一章也花了不少篇幅分析传记问题,使得章名与内容有所不合。这个问题可以从该章的写作过程来理解。米尔斯对此章的原命名是《传记与历史》(“Biography and History”),而非《对历史的运用》,见Mills(2000:267)。

[6]米尔斯可能两次错过了“世代”研究。第一次是1953年:米尔斯给汉斯·格特(Hans Gerth)的信中提到他已经阅读了1952年曼海姆两卷著作英译文。在两卷之一的《论知识社会学的诸论文》中,收录了一篇影响了后来的年龄社会学(sociology of age)的重要文献的首次英译本——融合了政治分析与世代分析方法的《诸世代的问题》(“The Problem of Generations”)。但是,从信件内容来看,由于米尔斯只关注了曼海姆对保守主义的政治分析,并没有注意到其中的方法意涵,也一并错失了当时新兴的年龄群体(age group)研究。第二次是在米尔斯去世的两年前(1960年)。当时他也有考虑撰写新世代知识分子研究,但难以肯定米尔斯所指的“新世代”是不是曼海姆提出的“世代”概念。米尔斯的两封信件见Mills(2000:177; 307)。

[7]世代(generation)和同龄群(cohort)概念的区分使用是年龄社会学的难题。本章的用法是:在涉及赖利(Matilda White Riley)的理论中,遵从她的用法,同龄群概念包括世代概念。在涉及阿尔文(D.F.Alwin)的理论中,亦遵从他的用法,世代概念包括同龄群概念。在不涉及二人的理论时,将世代与同龄群作为同义词使用。赖利的用法见Riley(1987),阿尔文的用法见Alwin(2007)。

[8]图片摘自Riley(1994)。

[9]图片摘引自Riley and Riley(2000)。

[10]类似来源性定义与后果性定义的划分方法,也可以参见汤玛斯·福特·布朗(Thomas Ford Brown)对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定义的划分。布朗认为科尔曼是从后果或功能的角度定义社会资本,而波茨是将社会资本作为结果,亦即从社会资本来源的角度加以定义,见Brown(2000:80-83)。

[11]这并不是说休厄尔完全没有考虑这个问题。我在这里仅就成伯清引用观点的所在部分——《历史的逻辑》(Logics of History)的第3章内容予以讨论。休厄尔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能仍要回到结构概念,见Sewell(2005:ch.8),这也与下文以萨林斯、韦伯的“行动历程”概念有殊异。

[12]尽管柯娇燕(Pamela Kyle Crossley)尝试提出,史景迁的叙事手法是“有感情的叙事” (affective narrative),并认为其在一定程度上迈向了新的因果性,但她并没有详述其内涵是什么,见Emmanuel,Arni,Crossley,Hewitson,and Sewell(2015)。

[13]当然,这种激进的做法并非广受认可,汪荣祖的批评较有代表性。汪荣祖一方面清楚这本书不同于小说之处在于它使用了大量的史料,另一方面对这本书提出了关于失真问题的尖锐批评,并列举了两例史景迁撰写时存在“想当然”的代言问题,违反了当时的政治文化。汪荣祖既尖锐又暧昧的态度,正反映史景迁的取舍:如果研究者对行动者“想当然”的假设带入史料中,进行检验,那么得证后为什么不能以第一人称叙述呢?即使史料方面存在问题,那么也可以剔除史料有误或不足之处,使得该书余下部分一样可以使用第一人称。该评论见汪荣祖(2007: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