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总结与展望

五、总结与展望

综合来看,休厄尔的《历史的诸逻辑》一书是凹凸不平的。其中,结构、转型、时间性概念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为达至一个融贯的休厄尔式事件时间性理论图景,有必要以内在批判而非外在批判的方式,考证与阐释各种分歧背后的整体脉络,并做出重新界定、选择取舍或发展整合。也就是说,与其说《历史的诸逻辑》是一本事件社会学的专著作品,不如说其各章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态圈,其间有竞争或合作、有孤立的小生境或越界的整合等关系。

通过本章的内在批判工作,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结构是以权力模式驱动文化图式与物质资源衔接的不均衡网络。文化图式是虚拟的、跨时空的,具有深度性和迁变性,物质资源是切实的、时空所限的,具有表面性和不均衡的分布特征。权力模式是将二者衔接起来,指定并锁定为社会实践流。这样的做法恢复了休厄尔在1996年的《结构转型》一文时而非2005年专著出版时的构想。

2.结构转型在认定方法上需要考虑在结构与事件之间实用性的双重匹配。为了具体理解结构转型是怎样的过程,本章进一步引入瑞德的权力三维理论以强化结构定义中的权力模式。进一步讲,结构转型是从物质资源和文化图式之间关系失位到再衔接的过程,是在权力模式运作中,从位置关系断裂、话语阐释的混乱到情境展演的创新,再反向过渡到话语阐释的更新、位置关系的裁决的过程。这一过程如同“倒三角”形态,从宏观到微观,再从微观到宏观。

3.事件时间性分为垂直的事件时间性和水平的事件时间性。由于文化图式具有深层性,事件作为结构转型,其时间性也可以细分。一方面,垂直的事件时间性是把结构从深层上加以转型,其解释也需要考虑到层化因果性的生成作用;另一方面,水平的事件时间性则接近学界接受的事件时间性的传统说法,重点分析的是具体历史中趋势、常规与事件,并运用历时的因果依赖性与异质性加以分析。简单地讲,垂直的事件时间性是结构的深层转型(depth transformation),水平的事件时间性是结构的扁平转型(flat transformation)。

基于以上的梳理、分析与发展,本章对结构、结构转型与事件时间性的定义将有助于促进学界的以下讨论:

1.更全面地了解休厄尔的社会理论与历史研究。历史社会学界对于休厄尔的接受还主要停留在其第一、二个身份,没有纳入第三个身份,其原因除了时间上的远与近之分,也涉及如何在理论上整合二者的贡献。本章通过修正结构及其转型的定义,将事件时间性分类化处理,使得休厄尔基于第三身份的大量理论与经验研究(2008b; 2010;2012;2014a;2014b)都将能够用更加省力的(underlabor)方式(Bhaskar,2010: 1-2)进入社会学视界。

2.就历史社会学来说,新的事件时间性、结构、结构转型定义提供了新的对话契机。确定了休厄尔式结构的关系网络取向,有利于进一步澄清他与曼的历史社会理论之间的亲密性,发展了权力模式从失位到再衔接的运作,也有利于激发该理论与曼的IEMP(意识形态、经济、军事和政治权力来源)模式之间的对话(Mann,1986: 29)。厘清休厄尔关于层化因果性的理论,有利于以批判实在论(critical realism)为媒介,促进与第三波社会学家的进一步对话(Steinmetz,1998;Clemens,2007)。此外,通过将事件时间性概念更为精致化、将结构转型认定更为全面且实用化,将有利于促进历史社会学的经验研究者在确定事件边界与运作等方面的工作(Abbott,1988; 1992; 1995)。

3.就社会学的基础概念来说,有利于让休厄尔的结构理论摆脱吉登斯的阴影(Archer,1995;Stones,2005;Lizardo,2010),更为独立地与理论学界开展对话,也有利于在事件理论方面,重新开展与外部批判学者之间的关于新一轮的对话(如Moore,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