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论
2025年10月14日
五、结论
马蒂厄·德弗勒姆(Deflem,2013)在回顾近五十年时间社会学这门学科的危机与反危机过程时,将《社会学的想象力》摆在了首次危机之位。不过,他却说此书并没有说清楚:“社会学的想象力”除了所谓的连接个人烦恼与公共议题、传记和历史(维度)之外,究竟指的是什么。德弗兰的判断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的。“社会学的想象力”多少已经成为一种学科承诺或修辞,以致《社会学简明词典》也只是陈述此概念的诸维度(而非具体内涵),便转去谈米尔斯对帕森斯的批评问题(Gordon,1996:334)。
成伯清对“社会学的想象力”历史维度的带回动作,重新打开了这个概念的内部结构,并对诸维度逐个检视。对比来看,本章则是通过拓展“社会学的想象力”维度的办法,引入年龄社会学、事件社会学等理论资源,进一步回到了韦伯对社会学的经典定义和吕炳强的诠释论构想,从而将这个概念在时间、实在性和因果性三个层次上充实起来,具体以下:
1.不同于直接接受米尔斯的传记、历史和社会结构三分法,本章进一步发展为生命历程、世代、历史、行动历程和社会结构五个维度。前四个维度是历时性维度,最后一个是共时性维度。
2.相较于社会学的反时间倾向的判断,从前三个维度的新近研究可以看出反思时间倾向,逐渐迈向了主体时间和物理时间的区分,引入了行动历程维度,建立起前三个维度和第四个维度在时间性上的进一步区分。
3.在物理时间中,前三个维度可以年龄社会学加以丰富,从而弥补未能讨论生命历程的遗缺。
4.对于由多重时间带来的多重实在表征问题,需要以士多噶因果性为核心的叙事策略,通过以主体时间上的行动历程为假设、物理时间上的事件序列为数据进行假设检验,以此证成叙事与变量、机制的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