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前言和致谢
第一部分 从历史学到社会学
第一章 孔飞力:君主与化身的奥秘
一、国家过程
二、权力时间
三、化身与去化身
四、比较与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史景迁:虚构传统与历史诠释
一、问题的提出:文本式与脉络式
二、文献述评:两种回答及其不足
三、分析框架:经由述平小说《某》的转化
四、案例分析:《康熙》与《王氏之死》
五、结语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从赵鼎新到魏斐德:意识形态正当性与明清易代
一、导言:经典文本与历史经验中的“天命”研究
二、绩效正当性主导下的天命观解释:评述赵鼎新的观点
三、回到韦伯:作为普遍基础的绩效/效力
四、经由四因说:无法成为特殊维度的绩效正当性
五、捍卫意识形态正当性:魏斐德论明清易代与天命-正统
六、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把历史学带进来:历史社会学的跨学科想象与策略
一、导言:跨越学科边界的“想象的历史社会学共同体”
二、类型一:历史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分支领域
三、类型二:历史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学科本质
四、对第二种类型的共同反思:学科沙文主义与孤岛隔绝化的吊诡式并存
五、第三种类型?理想大于实际的“二者合一”
六、迈向第四种类型:“迂回与进入”
七、迂回与进入的历史社会学书写:以本书的前三章为例
(一)孔飞力作为历史社会学家
(二)魏斐德作为历史社会学家
(三)史景迁作为历史社会学家
八、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从社会学到历史学
第五章 社会学的想象力与主体时间性:从成伯清到史景迁
一、从历史、传记到历史、世代与生命历程
二、从反时间倾向到反思时间倾向
三、从多重实在性到士多噶因果性
四、两个案例:《康熙》与《王氏之死》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第三波历史社会学与突现时间性:存在论与方法论
一、导言:第三波历史社会学的集体宣言
二、突现存在论
三、深度类比方法论
四、突现时间性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构与事件时间性:《历史的诸逻辑》的内在批判
一、导言
二、结构:从吉登斯式到关系网络式
三、转型:认定与过程
四、事件时间性:水平与垂直
五、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四种时间性:迈向另一种事件社会学
一、社会学与历史学的两对关系
二、事件作为社会学与历史学的结合
三、历史作为过去和时间性:共时脉络与历时转型
四、阈限时间性和继替时间性:结构的历史或历史的结构
五、现在时间性和突现时间性:历史的现在或现在的历史
参考文献
附录 修订与未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