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太小,只能住进一个人
情人们和疯子们都富于纷乱的思想和成形的幻觉,他们所理会到的永远不是冷静的理智所能充分了解。
——威廉·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
尽管和一个人相处久了激情会下降,但有那么一段时期并非如此,刚相识时你们可能只是一般的朋友,然后你们的感情在相处过程中一点点增进,感情越来越深,直到有那么一段时间,他是你的全世界,你只想每时每刻和他在一起。
好笑的事情、好听的歌、好玩的地方……每一件事、每种心情都想和他分享。日升日落、花开花谢、潮起潮落、月圆月缺……每一个画面、每一个过程都想和他一起欣赏和经历。希望从此以后等你回家的人是他,心情不好时那个安慰你的人是他,生病时那个照顾你的人是他。即使你们是各忙各的,心里也始终有他陪伴。
热恋,是情侣之间恋爱的一种程度,属于恋爱过程中最热烈最难分的阶段,通常是从恋爱到结婚之间经历的阶段。正因为热恋的存在,使大多数人更加渴望长相厮守,从而走入了婚姻。热恋情人所做的事往往让正常人看起来不可理喻,可谓爱得轰轰烈烈、天翻地覆,若干年后自己回想起热恋时做过的事,也觉得莫名其妙。那么,爱得让人几近痴狂与疯癫的热恋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又是什么让人类收敛起喜新厌旧、朝秦暮楚的本能,忽然想要天荒地老了呢?
性本能的存在是繁衍的需要,但繁衍并非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平均而言,男人使女人受孕的时间往往需要好几个月。此外,从选择某一个个体作为繁衍对象到真正实施繁衍的行为也需要一个过程,倘若选定了繁衍对象,而繁衍的目的尚未达成,本能上需要持续的情欲去维持恋爱关系,直到完成繁衍行为。爱情最疯狂的时候就是繁衍本能体现最强烈的时候,此时繁衍是最重要的事,繁衍以外的事都变得不重要了。
不过,性本能强烈附着于对方的时间不会太长,你的理智会一点点恢复,但这需要时间。另外,如果你是一个足够理性的人,你的性本能附着对方的现象就不会这么严重。热恋期的狂热过后,爱情不可避免地会慢慢趋于平淡,这时你才能逐渐真正理性地看待你们之间的关系,更客观地评价对方和自己。性本能维持你们处于热恋的时间是有限的,即便不考虑人类理性的因素,性本能附着于对方的程度也会逐步降低,甚至有可能转移至其他对象身上,对原有的恋爱对象心生厌倦、试图离去。两个人除了性以外,如果其他任何事情都不喜欢在一起做,那感情是不可能长久的,比如没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没有共同的社交圈,没有共同的事业或人生目标,没有共同的价值观,没有共同的文化等,这势必会导致共同生活的愉悦程度不高,直至感情破裂。
最易获得的幸福是幻想中的幸福,精神的强大可以抵御很多物质不足所带来的缺失感,只要没有温饱问题与身体不适的困扰,就可以获得至高无上的幸福。恋爱同样如此,两个感情很好的人共度一生,精神世界的幸福可以抵御很多外在的困难,即使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也有可能获得比上层人更大的幸福感与满足感。当然,前提是两个人对这段感情都同等重视,否则会有一个人是不满足的,这会破坏另一个人的幻想。
恋爱中的感情最终必然归于平静,但即使是平静的生活,只要两个人能愉悦地相处,相互体贴包容对方,就是很完美的关系了,因为彼此足够熟悉和了解,相处起来如同具有血缘关系的家人一样平稳顺利,只要两个人形成的婚姻关系与家庭关系是稳定的,其余均可以恢复常态,从热恋状态重回自己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我们常用命中注定的缘分来加强我们爱情中的美感,在某个地点、某个时刻你们正好相遇了,忽然注意到阳光照耀着他的脸是如此性感诗意,风吹动她的长发与裙摆是如此美丽动人,你们的性本能在那一刻附着于对方,你们的心灵被对方深深吸引,你们就这样彼此相爱了。事实上,尽管这一刻来得或早或迟,也许有人一生中也没有遇到那一刻,但并没有谁注定属于谁,随时都可能有一个更优秀更心动的第三者走进你或对方的世界,只有理智才能让你们把性本能从第三者身上移开,只专一于彼此,感情的良性互动与维持需要双方共同努力与坚守。
爱情并不像其他感情一样可以拿得起放得下,一旦开始,无论是提出分手的人,还是被迫分手的人,结束感情都会重重地被伤害一次。大起大落的情绪变化会对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恋爱中的男女不要过度沉迷于其中,保持足够的理性,不断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减少情绪的波动性。不要过度幻想爱情的美好,不要对爱情寄予不恰当的期望,不要企图依附爱情获得精神、物质的满足。同时,失恋的人也不能急,给自己时间,伤痕会慢慢愈合。
爱情本身是一种桎梏,与欲望所需要的自由不符,罗素说过,“一对热情恋人只要被看作是在反抗社会桎梏,便受人的赞美;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恋爱关系本身很快就成为一种社会桎梏”。随着繁衍功能的完成,由于繁衍本能产生的激情下降,或者由于对繁衍对象的了解增加,以及因各种可能发生的事件导致物质、权力等各种力量对比关系发生变化,使得需要摆脱原有的恋爱关系,这个反抗过程会产生新的炽情:仇恨、狂怒、绝望等,很可能导致情杀与因情导致的各种伤害。
情欲之不易受控制是众多哲学家崇尚禁欲主义的重要原因,我们通常将禁欲主义的“欲”理解为肉体的欲望,而实际上最不受控制的是心灵的欲望,而不是肉体的欲望。当你用本能去恋爱时,就如同你看到喜欢的食物就想吃一样,你看到喜欢的异性都想发生关系,有时甚至会饥不择食。性本能所导致的肉体欲望仅仅是一种身体的生理反应,每一次都是短暂的,如同饥饿状态的食欲。心灵的欲望则不同,倘若你把所有的幸福都依靠在对方身上,对方一旦离去,你的世界就会彻底沦陷。
理性可以降低热恋的狂热程度,而浪漫主义的激情则可以提高热恋的狂热程度。当你的心灵想要放纵的时候,需要你用理性去克制与收敛。人生难免有很多不愉快,而最易获得的幸福是幻想的幸福,所以很多人如宗教信仰般在爱情中寻找幸福。心灵带有很多想象与幻想的因素,尤其当一个人内心脆弱时,很可能通过幻想来获得一些满足与幸福感,当然也包括爱情中的一些幻想。也就是说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可能并不是因为对方身上有他喜欢的特质,而是幻想对方拥有自己喜欢的特质。摈弃理性,放纵心灵,身心投入地盲目地去爱无疑能够感受到极大极强烈的感官快乐,然而这种过度的快乐一旦严重脱离现实,必然会因现实的打击而陷入极端的痛苦。
放纵总是令人愉悦的,节制总是令人不快的,但放纵之后往往是更加不快的,节制之后往往是深度愉悦的,节制是放弃短期愉悦而享受长久的愉悦,放纵是透支未来的愉悦来满足当前的愉悦,所以越是在乱世与亡国之时,人们越容易放纵,因为看不到未来的希望,而越是在健康发展的平稳的社会环境里,人们越会懂得节制。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不要大声喧哗、不要狼吞虎咽,要表现出良好的生活礼仪,并且从来不认为这是令人不快乐的,恰恰认为这是荣耀的、受人尊重的。然而,几乎没有人教我们爱情中的礼仪,于是我们尽情放纵自己的心灵,直到有一天在悲伤中明白,过度的情感宣泄容易失去控制,然后我们又试图节制,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快乐地节制。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一书中指出,“心理器官的工作,是否有主要的目的?我们的答案以为其目的在于求乐。我们整个的心理活动似乎都是在下决心去求取快乐而避免痛苦,而且自动地受唯乐原则调节。无可怀疑的是,考虑到人类所可能的最强烈的快乐,乃是性交的快乐,我们可以说心理器官是用来控制或发泄附加于本身之上的刺激量或纯能量的。性本能的发展显然自始至终都以追求满足为目的,这个机能可以永远保存不变。自我本能最初也是如此,但因受必要性的影响,立即知道用他种原则来代替唯乐原则。它们既认为避免痛苦的工作和追求快乐的工作同等重要,于是自我乃知道有时不得不舍弃直接的满足,延缓满足的享受,忍耐某些痛苦,甚至不得不放弃某种快乐的来源。自我受了这种训练之后,就变成了合理的,不再受唯乐原则的控制,而顺从唯实原则去了。这个唯实原则归根结底也是在追求快乐,不过所追求的是一种延缓的、缩小的快乐,因为和现实相适应,所以不易消失。由唯乐原则过渡到唯实原则,乃是自我发展中的一个最重要的进步。性本能后来也勉强地经过这个阶段。”从唯乐到唯实,是我们运用理性调节心灵与本能的需求而实现的,由于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关于性的教育较少,对性本能中如何运用理性学习得不够,我们所得到的教育大多数是武断的粗暴的拒绝,而没有得到如何更好地做出理性调整的指导,不知道如何更好地身心健康与愉悦地节制,这就使得我们成年以后还需要从爱情的挫折中去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