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里是不是还有别人
爱神丘比特据说是一个孩儿,正如顽皮的孩子惯发假誓一样,掌管爱情的小儿也到处赌着口不应心的咒。
——威廉·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
爱情的忠贞和专一自古到今都受到人们的歌颂和向往,事实上我们也都曾经希望能遇到如此完美的从一而终的爱情,也曾经坚定地相信,自己是可以从一而终的,可究竟是什么磨灭了你们之间的爱情,让你们的激情一点点褪去。直到有一天,那个你曾经珍若生命的人,离你越来越远,是你变了,还是他变了,或者是你们都变了,又或者其实你们都没变。
你在人群中遇到的那个他,原本并不起眼,是什么让你觉得他是如此独一无二,对你有如此非凡的意义。又是在哪一天,你幡然醒悟,发现他其实一点也不起眼,当初是什么让你如此魂不守舍,愿意与他生死相许。
在公主王子的爱情童话中长大,无论是真正的公主,还是不得不忍受残酷生活的灰姑娘,无论是真正的王子,还是那只丑陋不堪的青蛙,内心里多多少少都会装着一个王子或公主的美梦,期望在某一天、某一个地方,他或她会奇迹般地出现,拒绝所有的诱惑,冲破所有的障碍,独一无二地属于你,从此你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任何磨难也阻挡不了你们坚不可摧的爱。可现实生活不会如梦想一样完美,你们的爱可能脆弱得不堪一击。由于我们从小所接受的文化教育里,没有对爱的了解、对责任的重视,而是盲目的激情,这使得我们在遭遇爱情挫折时更不懂得该如何应对。
如果一生只爱一个人,人生会简单快乐许多,然而人生常常捉弄着我们,或许是你不再爱他了,或许是他不再爱你了,你们终究不能携手到老,或者不能快乐地携手到老。
第一次恋爱,你以为他就是你的终点,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第一次失恋,你以为自己永远不会再爱了,除了他,这个世界上不会再有人那么爱你,你也不会再爱上别人。然而,时间改变了一切,你很快又重新获得了新的爱情,甚至你会发现,你可以同时喜欢几个人,如果道德与法律允许,你或许会试图拥有全部。
尽管女人对待爱情要比男人专一,但女人也并非是绝对的专一。人类在爱情中的喜新厌旧与朝秦暮楚,是物种为了繁衍更多后代而占有更多繁衍对象的自然选择结果,哪怕理性上并不想繁衍那么多,身体的本能却依然有这种倾向。显然,以人类的理性来看,并不是每一次性需求都以繁衍为目的,很多时候仅仅是身体本能的需求。
当然,性本能也不全是寻求尽可能多的繁衍对象,很多鸟类终生只有一个伴侣。例如《诗经》里的第一首诗《周南·关雎》里就写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古人称作贞鸟,雌雄有固定的配偶,找了一个伴侣之后,终生不换,所以常用来作为爱情忠贞的象征。一个物种在性本能上是否终生忠于同一伴侣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服务于物种繁衍后代的需要,而不是人类精神文明范畴的爱情,多数物种不是终生忠于同一伴侣的。
两性的情欲起源于物种繁衍,这种本能驱使动物去寻求更多的繁衍对象,人同样如此。人之所以节制,是因为受到法律与道德的制约,以及受到自我文化修养的升华。如果没有法律、道德的约束与文化的影响,情欲倾向于选择更多的繁衍对象,与同一异性相处的时间越长,与其繁衍后代的边际效用递减,本能的愉悦程度也随之降低。不得不承认,人类的本能并非终生只爱一个人,我们颂扬爱情的坚贞,是为了维护稳定的社会与家庭关系,保护后代的成长以及防止疾病的蔓延。
各种法律制度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当这种约束强化到人的意识形态中,人们就会倾向于按照制度的约束行事,当然理性也会控制人的某些感性的欲望。一夫一妻制的法制环境及对爱情忠贞的道德标准会让人们选择较少的繁衍对象,纵使人类内心里的确存有喜新厌旧、同时拥有多个异性的欲望,但法制与道德的底线使这种欲望得到了较大限度的控制。
很多时候,除了性的欲望,我们所说的爱情里还掺杂着很多物质、权力等方面的欲望,并非纯粹的爱,人类阶层与权力的变化、后天文化修养的变化等都要远远复杂于动物,这些也是导致很多人的爱情不能从一而终的重要原因。或许正是因为忠贞和专一得来不易,才会受到如此多的赞美与歌颂。恋爱甚至婚姻关系确定以后,同样需要努力去维系你们之间的关系,不可因此而以为这段关系理所当然地不会发生任何变故,倘若你的努力没能把这段关系维持下去,也要正视你们之间关系的解除,积极面对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