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不再漂泊
你使我能够安心,当我看见你面孔的时候,黑夜也变成了白昼,因此我并不觉得现在是在夜里,你在我的眼光里是一切的世界。
——威廉·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
每个人都试图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寻求一种永恒不变的安全感,尽管这种愿望的强弱有所不同。孩子可能会把这种安全感寄托在父母身上,老年人可能会把这种安全感寄托在子女身上,有宗教信仰的人则可能会把这种安全感寄托在神身上,而恋爱中的人可能会把这种安全感寄托在恋爱对象身上。
人不是植物,没有根,人们的身体是行走的,心是游移的,所以人们总希望能依附于某个东西上,把自己固定下来,这样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就可以退缩到他们那个固定的安全区。当人们进入恋爱时,繁衍的本能使我们更多地体会到恋爱的快乐,忘却很多生活中的不愉快,因此,人们常常会把感情寄托在恋人身上,在那里找到可以退缩的安全区。
自身越没有安全感,越容易从其他对象上寻找安全感。正如欧洲中世纪普遍的不幸增强了人们对宗教的感情,心灵脆弱的人更容易视爱情为愚痴的信仰。尽管对于同一人而言,获得物质和权力对于强大心灵有正向作用,但不同个体存在区别,心灵的强弱与物质的多少、权力的高低并不必然成正向关系。正如人的体质有强弱之分,人的心灵也有强大与脆弱之分,先天往往占据较大的因素,当然后天也可以努力去改善。
安全感来自于我们的内心,学会不断锻炼与强大自己的内心,自己给自己安全感很重要。很多进入恋爱、婚姻中的人并不是因为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人,仅仅是找到了一种安全感,而一旦获得了这种安全感之后,心中就会产生缺憾,不满足于现状,这就使得他们在安全感之外再去寻求其他的刺激。生活中有些人就处于类似的状况,既想依靠一个老实踏实的人来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又强烈地渴望去爱一个优秀的具有强大吸引力的人,生活在这种矛盾中未必能有真正的幸福感。
很多婚姻存在的基础,并不在于有多少激情或非常相爱,仅仅是人们从婚姻里获得了想要的安全感,人们习惯于现有的状态,改变总是需要很大的勇气,所以只要在婚姻中能给对方以足够的安全感,对方就不会轻易放弃婚姻,会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即使没有约束好自己的行为,事后也会极力补救。有些男人婚内出轨后并不是真的想离婚,当妻子发现了丈夫的出轨行为后,丈夫总是一再强调自己会改正,而不是真想结束目前有安全感的婚姻。在现代文明中,道德和法律都崇尚一夫一妻白头偕老的婚姻,离婚在人们心目中总是一种无奈的忍无可忍的选择,特别是顾及到孩子的抚养教育问题,很多夫妻即使不再相爱,也依然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没有选择离婚,这也是促使婚姻稳定的原因之一。
寻求安全感是人类的本能,这种本能低等动物同样具有,是物种进化过程中为了生存、繁衍而保留下来的本能。动物都会取得食物满足生存所需,有些动物即使已经吃饱喝足,依然在不停觅食,为自己准备更多的食物,蚂蚁、蜜蜂、松鼠……无数动物在不自觉地储存食物以适应季节变化和自然灾害。以此类推,人类的储蓄行为与很多低等动物的储备食物非常相似。动物会建造自己的巢穴或洞穴,用于储藏食物、繁衍后代及安全地休息,这和人类需要一个稳定的居所类似,无论身在何处,只要困了累了,都可以回到自己的房子里,不会露宿街头,不被日晒雨淋,可以抵御严寒与外来侵扰。如同上述食物、居所的安全感,人们本能上也需要一种性的安全感,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有始终属于自己的性的安全感,或者随时随地可以得到性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有时表现得类似于储存食物,很多动物储存多余的食物直到腐烂变质也没有食用,但是这满足了对安全感的需要。
爱情中的安全感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保证繁衍的安全感,因为寻求繁衍是人的本能,一个有安全感的恋爱对象会给人一种随时可以得到繁衍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能让人心安,而相反,失恋的人却寝食难安,这种心安或不安的精神状态是受性本能所驱使的。当有一个人成为你的繁衍对象时,繁衍的力量可以支持你勇敢、坚强地活下去,而当失去繁衍对象时,很可能因为失去了活下去的动力而产生自杀倾向,这也是受性本能所驱使的。不仅人类如此,很多动物也是如此,有些鸟类是成双成对生活的,一旦配偶死去,另外一只不久也会死去。当然,人类的理性会让我们学会如何走出困境,避免进入这种极端的状态,同时社会对这部分处于特殊时期的群体提供了必要的帮助与关爱,使他们能够顺利走出困境。
爱情中所需的安全感,对于男人而言,大部分是随时可以获得繁衍的安全感;对女人而言,大部分是繁衍期得到保护的安全感。除此以外,人们还有情感的需求,希望被关注、被重视,而在爱情中有人挂念你的行踪,有人对你的身体、灵魂有足够的了解,知道你喜欢什么、讨厌什么,知道你最爱的食物、最喜欢的动物,知道你常去的地方、有哪些朋友,这些都是人们感情需求被满足的因素。综上所述,在爱情中给予对方足够的安全感,更有利于你们之间增进与维持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