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以学生为本”进行高等教育管理改革与创新的意义

1.2.3 “以学生为本”进行高等教育管理改革与创新的意义

高等教育中“以学生为本”理念的提出是基于马克思主义人本观和我党科学发展观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掌握最新知识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各国竞争的核心,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而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来自于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和任务、高等教育的育人功能决定了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什么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都关系到国家的百年大计,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1)“以学生为本”进行高等教育管理改革与创新的政治学意义

自古以来,人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中的作用无可替代。特别在当今社会中,人在社会各个方面体现出的卓越性越来越明显,联合国《1996年度人力资源开发报告》指出,一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3/4是靠人力资源,1/4是靠资本资源。人力资源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是综合国力最主要的决定性因素。无论是自然资源、资本资源还是信息资源,都只有在人力资源的作用下,才能创造出财富。没有人的参与,一切都将毫无意义可言。在未来社会,世界各国的竞争核心就是对掌握高科技、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的竞争。人才是国力的象征。而人才的培养又依赖于教育,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对培养人的研究不仅是教育学研究的课题,更具有政治学研究的价值。从“以人为本”到“以学生为本”,其实质就是我党科学发展观在当今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化,具有深刻的政治学意义。

①“以学生为本”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高等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其实质是我国教育方针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具体落实,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和全面的成长,体现出我国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等学校须从学生出发,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我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基石,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这是高校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精神的内在要求。

②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和权利的回归。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是顺应当代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以人为本”的思想深刻反映了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从总的趋势看,随着经济的增长、社会的进步,人的尊严和权利逐步得到尊重,人的素质逐步得到提高。作为公民的学生,同其他公民一样享有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同时,作为受教育者,学生又享有教育法律法规规定的不同于其他公民的特殊权利即受教育权利。但事实上,在高等教育领域,长期以来学生是作为管理对象存在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单向性、重管理和轻服务的现象普遍存在。教职工和学生处于地位不对等状态。不仅如此,管理制度中的有些规定本身存在着与国家大法之间的矛盾,有些甚至是对学生权益的明显的侵犯。把“以学生为本”引入高等教育领域,首先从观念上与我们党提倡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一致,把学生首先作为一个“人”来尊重、理解和关心。把学生应该享受的权利归还他们。从这一前提出发,政府部门在为高等教育制定政策时,就要求能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制定出切实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内在要求的教学制度和规定。在高等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以往教什么学生就得学什么的教学方式,不断顺应时代发展和学生实际需要来设计教学,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教育的促进下得到成长和发展。

③体现了正确的价值导向。“以学生为本”理念摒弃了以往高等教育中“以物为本”、忽视学生需要的弊端,转为对高等教育主体性对象——学生的价值的重视和回归。“以学生为本”要求高等学校从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的角度来设计教学,坚持人是教育的最高价值,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这是科学发展观所赋予的时代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在高等教育中的最好体现。江泽民同志曾强调指出:“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当今世界,争夺人才的竞争异常激烈。美国的经济、科技所以发展得快,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从全世界网罗了大批人才。我们要有政治远见,及早研究对策,真正把培养和使用好各类人才作为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大事来看待、来落实。”因此,人才的重要地位要求我们高等教育的一切工作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出发,尊重学生,关心学生,重视学生的成长与全面发展。只有国家的人才资源得到切实保障,我们的人才强国之梦才能得以实现。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把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各个环节,不断创新工作思路,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然而,目前许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忽视学生的主体需要”“对学生个体差异关注不够”“偏重知识灌输,缺少人文关怀”“侧重理论讲解,忽视实践环节”等以学生为本缺失现象,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本文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育中功利思想的存在等多个层面分析了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为本缺失的原因,同时,对比分析了发达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坚持主体性、层次性、增权赋能等原则基础上,构建出“尊重学生需要突出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传统教育与新媒体教育有机融合模式”“以学生为本的显性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模式”“‘教育者’与‘管理者’协调共管”等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2)“以学生为本”进行高等教育管理改革与创新的现实指导意义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指导我们各项工作发展的基本理念。作为构建和谐社会重要部分的高等教育,作为知识和科技占有量最大的学术殿堂,理应率先贯彻落实。把“以人为本”作为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唯物史观和我党“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运用,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从整个人类社会来说,“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所有的人,“以人为本”是指要以所有的人为根本,从一切人的发展需要出发。在这里,人是抽象的自然人的概念。马克思主义人本观中的人,既是抽象的自然人,又应该是具体的社会人。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具体的社会人就是指学校的教职工和学生。要把“以人为本”、江泽民“三个代表”的科学发展观落实到高等教育领域中,从理论上讲,就是要以学校的所有教职工和学生为本开展工作。

但是,从高等教育的功能来看,高等教育是培养具有高深知识的专门化人才的社会活动。从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来看,高等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育人功能是高等教育最基本的功能。高等教育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知识的传授、能力的训练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通过培养人来促进社会的发展,为社会服务。因此,从高等教育的职能、任务、目的等各个方面都显示出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主体,是高等教育一切工作的中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等教育中的“以人为本”应该转移到“以学生为本”上来。从学生出发,以学生的需要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很多新的教育管理方法都是在不断地对已有的管理方法进行创新和整合下产生的。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引进了教育全面质量管理,其核心是把学生在学校教育中视为主要消费者,不仅要尊重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利益,而且要把学生放在管理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位置,从而实现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证明,项目管理和目标管理在教育管理的领域,同样是成效显著的管理方法。随着时间的发展,管理创新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作用凸显,只有不断地创新管理方法,才能保持高等教育的活力,不断地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当今社会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些都得益于科技创新,创新使我国能够在世界上不断赶超他国,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升。而一个国家的发展基础便是教育,教育水平能够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高等教育管理是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我国高校应顺应时代的潮流,对高等教育管理进行创新性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质量,争取培养出更多高能力、高素质人才,为我国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从国家社会发展的现实层面来说,“以学生为本”,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进行创新性地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