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改革的历史评价
主要在上世纪90年代世纪之交进行的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思想解放,目标明确,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经过上下互动、群策群力、艰苦细致的大量工作,脚踏实地地克服了重重困难,化解了一系列矛盾和可能的风险,坚定而又平稳地在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中使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为新世纪初高等教育发展奠定了新的体制机制基础,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史上的光辉篇章。正如周远清同志所指出的:“经过几年艰苦的努力,中国传统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高等教育结构、布局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实现了‘把一个体制和结构、布局更加合理的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的预定目标,并为尽快确立《高等教育法》规定的高等教育实行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的管理体制,同时也为中国高等教育在21世纪更好地发展,特别是为在21世纪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回顾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改革,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得益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得益于领导的高度重视。1995年,时任总理李鹏同志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实行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办学、两级管理的体制,通过调整、改革和联合共建,逐步过渡到以省级为主。”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加快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在这几年间,中央领导同志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给予了高度重视。1996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座谈会经国务院批准在北戴河召开,李鹏总理莅临会议,并即席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分析了改革的现状,并对深化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李岚清副总理亲自主抓此项工作,经常对工作的开展进行悉心指导,给予大力支持。在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也对此项工作给予了充分重视。在教育系统内部,更是把此项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真抓实干。可以说,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组织保证,为改革的顺利进行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和氛围。
二是得益于中央、省级各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紧密配合。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际上是一场深层次的综合配套改革,不仅涉及作为办学主体的60多个国务院部门(包括总局和专业总公司),还涉及计划、财政、组织、人事、编制等领域异常繁琐的业务工作,涉及省级政府各有关部门。面对如此巨大的有相当难度的工作量,所有涉及的部门对于教育部全部鼎力支持,密切配合,克服了改革中遇到的无数困难和障碍,确保了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是得益于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周到务实的制度设计和实施方案设计。在改革进程中始终重视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始终重视化解思想、认识方面的障碍,始终重视不同的具体利益的协调和妥善解决,再经过认真、审慎、周密的考虑与分析,在具体工作层面制订了高度契合实际的可行性方案,把改革、调整、发展、稳定诸方面目标比较协调地统一到工作部署、工作进展的全过程,保证了工作进程的顺利进展和改革目标的圆满实现。
四是得益于所有参与这项浩大工程的机关、院校干部的携手并肩、共同努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因为其意义重大,涉及面广,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参与此项工作的每个机关干部和高校的教职员工都提出了异常严峻的考验。当事者不仅要胸怀大局,把握全局,还要细致入微,明察秋毫。每所学校有每所学校的特点和难点,所以需要在具体工作中对学校一所一所地熟悉、了解、论证,工作量之大超出想象。所有参与其中的干部都是凭着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满腔热忱地共同努力,辛勤工作,不懈奋斗,才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这一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