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前 言

设施农业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和高质量的特点,农业设施化是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是农业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农业部2009年制定的2009—2015年全国重点蔬菜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黄淮海与环渤海为我国设施蔬菜重点区域,其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要从2005年的1450万亩(1亩=0.0667hm2),发展到2015年的2200万亩,产量超过1.3亿t。

设施农业收入是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东北地区设施农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抗灾避灾、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优势主导产业,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但是,东北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多大风雪天气,春秋季节平原地区经常刮6级以上的西南大风,低温冻害、连阴寡照、暴雪等气象灾害经常发生。而且,东北地区设施农业以塑料大棚为主,简易搭建,环境的调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灾害性天气对设施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威胁。从经济效益来看,气象灾害对设施农业造成的损失较传统农业大得多,设施农业安全生产对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需求迫切。虽然目前已经有精细到乡镇的天气预报产品,但是专门针对设施农业生产的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产品匮乏,影响气象为“三农”服务的效果,有必要开展设施农业专业预报方法的研究。为此,财政部、科技部于2012年将“东北地区设施农业生产天气预报技术研究”列为公益性行为(气象)科研专项的重点项目,针对东北地区设施农业生产需求,开展棚内专业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技术方法研究。本书既是对该项目3年研究成果的总结,也是对从事设施农业气象服务与研究技术人员的多年工作成果的阶段性总结。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棚内气象要素预报技术方法研究,东北地区设施作物遭受低温冻害、连阴寡照和暴雪垮棚、大风掀棚气象灾害判别指标的建立,气象灾害预报技术方法研究以及设施农业专业天气预报服务业务系统建设。本书在编写的过程中,得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吉林省气象台、黑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辽宁省气象台、沈阳市气象局、喀左县气象局、大洼县气象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借此机会,对参加项目研究所有人员表示感谢。

编 者

201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