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5 暴雪垮棚指标确定
2025年09月26日
4.5.5 暴雪垮棚指标确定
通过对历史资料分析,发现东北地区暴雪垮棚主要出现在秋季10—11月和春季2—4月(混合性降雪,设积雪密度为0.2g/cm3=200kg/m3)。这两个时期多是雨雪天气伴随发生,而且是先降水,后降雪,积雪密度比较大,同时棚上保温棉被被雨水打湿,质量增加,导致垮棚灾害发生。冬季(上年12月至翌年1月,纯降雪,设积雪密度为0.1g/cm3=100kg/m3)发生垮棚很少,只有出现特大暴雪时才会发生垮棚事件。
在充分调研东北地区日光温室建造结构、规模、使用年限的前提下,以有代表性的长80m、宽7.5m、高4.2m的标准日光温室为基础,按照日光温室能够承受的临界雪压为标准,确定不同坡度角日光温室遭受暴雪危害的临界雪深预警指标。
分析暴雪垮棚试验数据,整理暴雪垮棚历史灾情资料,结合东北地区不同坡度屋面雪压分布情况,完善现有指标,建立东北地区暴雪垮棚灾害降雪量指标体系,适用于11月至翌年3月。
统计了近30a东北地区各站纯雪的暴雪过程的总降水量与新增雪深,雨雪混合过程中降水量>10mm、雪深>5cm过程的总降水量与新增雪深,得到两种情况下降水量与雪深的比值的空间分布。根据此比例关系,反算出温室暴雪垮棚降水量指标对照表,见表4.14。
表4.14 暴雪垮棚临界降水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