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 暴雪垮棚试验

3.2.2 暴雪垮棚试验

2012—2013年,在黑龙江省双城市温室进行了4次暴雪垮棚试验。结果表明,暴雪对钢架结构新式(钢骨架、建成时间短、温室的倾斜角度较大)温室和大棚影响不大;对倾斜角度较小的木架老式温室和大棚的影响较大,易出现棚架塌陷、棚膜破损,甚至大棚整体倒塌现象。棚上积雪深度达到16cm,棚膜开始下沉;棚上积雪深度达到23cm,棚上的裂口逐渐加大;棚上积雪深度达到33cm,裂口达到5cm;棚上积雪深度达到35cm,裂口达到12cm,温室大棚的钢筋支架没有变化。棚架塌陷的主要原因是:棚下积雪过深,有的达到1~2m,使大棚两侧受力较大,致使棚架向两侧拉伸,加之棚上积雪作用,导致棚架垮塌。

综合试验数据得出结论:过程降雪量在29mm以上,积雪深度达29cm以上,如果棚上清雪不及时或棚室不稳固,大棚易受灾。

3.2.2.1 暴雪垮棚试验方案设计

(1)时间、地点选择

时间为冬季12月至翌年3月。地点在黑龙江省双城市的一栋新型日光温室。尽量选择降雪量较大、容易造成损害的地区,以达到试验目的。

(2)试验仪器

直尺、电子秤、手提式风速风向仪、照相机等。

(3)积雪和风速测点选择

①积雪分布测点选择

温室前部地面选7个点,温室上放风口附近(在温室的上部棚膜上),左右方向分成4等份,取中间及分区线上部位,共选择7个测点,总计14个测点。

②风速测点选择

在温室前部对应底边缘线上方2m高度处和5m高度处各取3个点(平均分布),总计6个测点。

具体见图3.10、图3.11。

图3.10 温室侧面

图3.11 温室上面俯视图

(4)试验前准备

租用当地农户的没有作物的大棚,收听当地天气预报,当预报未来24h有暴雪天气时,准备试验用具,去当地大棚待命。

(5)试验测量方法

当地面积雪达到10cm以上时开始试验测量。

雪深测量方法:用直尺测量地面上和棚面上14个测点的积雪深度,观测时测点号固定。

积雪密度测量方法:分别在雪深为10cm、20cm和30cm时,取地面1cm3的积雪用天平称重,计算得积雪密度(单位:g/cm3或kg/m3),3次重复。

风速测量方法:在距离温室前部底边线上方2m处和5m处测量,总计6个测点,观测时测点号固定(有条件的可以同时测量,没有条件的按顺序测量)。

受损程度测量方法:当大棚棚膜开始受损或钢筋支架开始弯曲时测量此时雪深、风向、风速等气象数据,记录大棚棚膜受损或钢架弯曲的时间。如果出现棚膜和钢架继续破损和弯曲的现象,可间隔10min测量损毁程度,测量记录雪深、风速和风向。

(6)观测项目

积雪深度、积雪密度、风速和风向、大棚受损情况、受损程度及损失情况,棚内作物及所处发育期。

(7)观测间隔

当棚膜没有破损和钢架没有出现弯曲时,半小时观测1次;当出现棚膜开始受损及钢架弯曲时,10min观测1次。

3.2.2.2 暴雪垮棚试验过程

2012—2013年,在黑龙江省开展了多次暴雪跨棚试验,如图3.12所示。

图3.12 暴雪垮棚试验

(1)2012年3月28—29日降雪

2012年3月28日,黑龙江省气象台发布大风、雨雪和强降温预报:受较强冷空气影响,预计29—30日黑龙江省将出现明显的大风、大范围雨雪和强降温天气。

预报后,在预报降雪量较大的地区选择鹤岗市、双城市作为实施试验点,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

①鹤岗市:29日08时至30日08时降雪量为9.6mm,29日20时之前是雨夹雪,之后转为雪,当地大棚在没有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没有受害。

②双城市:降雪量太小,29日08时至30日08时降雪量不到1mm。

(2)2012年11月11—14日暴雪

2012年11月11—14日受强冷空气影响,黑龙江省出现一次全省性雨雪天气过程,此次降水南部以雨或雨夹雪为主,北部以雪为主,中东部雪量较大。11日08时至14日08时大部县市降水量在10mm以上,哈尔滨大部、三江平原西部及庆安、绥化、肇州、绥芬河市降水量为25~64mm。积雪深度北部多在10~18cm,南部多在0~13cm,最大的鹤岗市为53cm。此次降水过程范围大、持续时间长,温室大棚上积雪量最大达到45cm,致使360栋温室大棚受损(表3.19),其中25栋倒塌,受害的蔬菜主要为蒲公英。

表3.19 大棚垮塌记录

注:降雪开始时间为2012年11月11日17时10分,降雪结束时间为2012年11月14日14时30分。

(3)2013年2月28日至3月1日降雪

根据暴雪垮棚计划内设计的要求,试验在哈尔滨双城市选择一栋大棚(表3.20)进行,观测记录如表3.21~表3.24所示。

表3.20 暴雪垮棚试验点基本信息

注:大棚中栽种的作物为苦苣、生菜。

表3.21 双城市2月28日至3月1日气象要素

①2月28日降雪开始前,试验人员将两个雨量筒安放在了大棚外1.5m的地方,试验的温室上面棉被保持掀开状态。

②3月1日9时以后降雪逐渐减小,此时过程降雪量累积至5mm,试验开始。

③积雪测量:温室前部地面3个点,温室中部3个点,共6个测点。

表3.22 雪深记录

④风速测量:在温室前部对应底边缘线上方2m高度处取3个点,共3个测点。

表3.23 风速记录

⑤积雪密度测量:雪深为5cm时,在温室上面选择2个点,分别利用2个量杯取定量的雪。

a.量杯直径4cm,高20cm,取满杯积雪,拿入屋中将其融化,融化后的水量为3.2cm。积雪密度ρ=m/v,m为质量,v为体积,水的密度为g/cm3,积雪密度为其体积比,积雪密度值为0.16g/cm3

b.量杯容量为200mL,取满杯积雪,拿入屋中将其融化,融化后的水量为40mL。积雪密度为0.2g/cm3

⑥降雪量测量:将安放在温室外的雨量筒拿到室内,取100mL水倒入雨量筒中,使筒中的雪全部融化,测量融化后的水的体积,之后减去倒入的水的体积,便是此次降水量。雨量筒的降水量为5mm。

⑦人工补雪的选择:实验开始前选择没有人为破坏的积雪,积雪深度为35cm,长和宽分别为4m、2m。

⑧试验过程说明:9时30分左右,温室上积雪深度达4cm,利用人工模仿降雪,往温室上面扬雪,尽量使雪覆盖均匀。9时38分,棚上积雪深度达到16cm;至9时43分,棚上积雪深度达到20cm;10时02分,积雪深度达到23cm,棚上方出现2cm左右裂口,开始漏雪;至10时07分,积雪全部从温室上滑下来。

由于温室大棚的棚膜比较滑,积雪在棚上积不住,在滑下来的积雪上面铺上草帘,增大摩擦力,至10时13分,棚上积雪深度达到14cm;10时14分,棚上积雪深度达到16 cm,棚膜开始下沉;10时17分,棚上积雪深度仍为16cm;10时18分,棚上积雪深度达到23cm,棚上的裂口逐渐加大;10时25分,棚上积雪深度达到33cm,裂口达到5cm;10时27分,棚上积雪深度达到35cm,裂口达到12cm。此时温室大棚的钢筋支架没有变化。

表3.24 大棚受损时观测记录

(4)2013年11月16—21日降雪

2013年11月16日08时—21日08时,黑龙江省大部出现暴雪、局部大暴雪天气。有55个县(市)降水量在10mm以上。三江平原中部、哈尔滨大部、牡丹江部分地区、乌伊岭以及绥化市积雪深度在30~64cm,其他地区为0~30cm。与上年同期相比,中东大部偏多,1~55cm;其他地区偏少或持平。

本次降雪部分地区可达大雪量级,局部地区达到暴雪量级,降雪同时气温较高,导致积雪黏度较大,温室、大棚棚顶积雪不易滑落,且夜间持续降雪导致人工清理不及时,造成膜破、顶塌甚至整体倾倒,使内部种植作物遭受雪压和冻害。

通过此次降雪过程得出经验:①降雪对钢架结构且新式(建成并投入时间短,温室的倾斜角度较大)的温室大棚影响不大;对木架结构(老式温室大棚,建成并投入时间长,温室的倾斜角度较小,且薄膜老化)的影响较大,出现棚架塌陷、棚膜破损,甚至大棚整体倒塌现象。②从此次降水过程及大棚垮塌的情况来看,棚架塌陷的主要原因是:棚下积雪过深,有的甚至达到1~2m,使大棚两侧受力较大,致使棚架向两侧拉伸,加之棚上积雪作用,导致棚架垮塌。③温室大棚受灾严重地区降水量在29~66mm,积雪深度在29~64cm。因此可以得出,过程降雪量在29mm以上,积雪深度达29cm以上,如果棚上清雪不及时,或棚室不稳固,大棚易受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