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1 温棚内蔬菜生长发育、株高和重要农事活动观测方案(规范)

附件1 温棚内蔬菜生长发育、株高和重要农事活动观测方案(规范)

1 观测目的

温室内的气象条件变化,除了与外界气象条件有关外,还与温室内部蔬菜生长情况和田间管理活动有关。观测记录蔬菜生长发育进程、群体繁茂程度和田间管理活动,可以掌握棚内温度等气象要素变化的背景条件,以便了解不同生长期和不同管理条件下的温室内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建立不同生长期和不同管理条件下的温室内外气象要素相关模式,开展温室气象要素预报和农用气象服务。

2 观测项目

(1)生长情况

主要发育期、植株高度、植株密度等。

(2)主要田间管理活动

整地、移栽、施肥、喷药、灌水、大量采摘等。

(3)气象灾害

灾害性天气,蔬菜和温棚受害情况等。

(4)温、湿度调控措施

通风、覆盖和应急防寒措施等。

3 观测内容及规范

(1)发育期观测标准

出苗期:土壤表面露出完全展开的两片子叶(非本田不观测)。

移栽期:幼苗由育苗温棚定植到本田温棚或冷棚内。

开花期:植株上任一花序的花朵开放呈鲜黄色。

结果期:谢花后形成的幼果。

采摘期:果实饱满,皮色有光泽,种子未发育完全。

发育期开始期:进入发育期20%,进入普遍期50%,进入末期80%。

进入发育期百分率:进入发育期株数/调查总株数(2行以上)×100%。

瓜果类蔬菜采摘期较长,不适宜用发育期百分率表示。本方案用采摘前期、中期和末期标记。一般前期和后期各占25%时间段,中期占50%。

观测时次:在发育期到来前后每3~5d观测1次,关键时期每天1次。过渡期可以不观测。每次在温棚1/3或2/3处选2行(或2行以上)观测。

(2)生长状况观测

好:植株健壮,密度均匀,并达到预计数量,叶色正常,高度整齐;花序发育良好,果实整齐,果色纯正;病虫害及天气灾害轻微或没有,对生长影响极小或没有影响;预计可达丰年产量水平。

中:生长状况中等,密度不太均匀并低于预计数,有少量缺苗或死株现象,高度欠整齐;果实大小中等,有少量病、坏果;病虫害或天气灾害较轻,对产量影响不大。

差:生长状况差,密度不均匀,缺苗严重;叶色不正常,高度不整齐,果实不齐整,且果形不好;病虫害或天气灾害较严重,预计产量很低。

观测时次:在每个生长阶段的普遍期观测记录1~2次。记录观测时间和状况,并用数码相机拍照。

(3)气象灾害和病虫害

记录灾害时间、种类和灾害程度。

灾害程度用受害株率表示:受害株率=受害株数/调查总株数(2行以上)×100%。

正常情况下,每月观测记录1次,如有严重或明显的灾害,随时记录,并用数码相机拍照受害症状。

(4)植株高度测量

每次在温棚两端1/3或2/3处选3株(相距10m以上)观测。测量时间为开花至采收期,测量高度从土壤表面到主茎顶端的自然高度(不要把茎秆拉直)。普遍开花之前每旬测量1次,而后(高度基本稳定)每月测量1次。

(5)密度观测

测量10行×10株的面积。测量行距×株距,算出株/m2。定植期和采摘初期各测量1次。

(6)重要田间管理活动记录

记录整地、移栽、施肥、喷药、灌水、大量采摘等工作的时间和持续时间。

(7)温、湿度调控活动记录

记录每次通风(门和前膜)、覆盖(顶帘、小地棚等)和应急防寒措施的时间、持续时间和面积(可以估算)。

冬季正常天气条件下,白天揭帘、夜间覆盖等常规活动可以不做每日记录(但要注明),重点记录春季、秋季气温变化频繁时期,或冬季强降温天气等防寒关键时期,特别是要详细记录寒潮降温、暴雪和高温等灾害性天气的温湿度调控活动;夏季大面积放风也要记录。

(8)温棚面积、结构记录

记录试验温棚的结构、体积、实用面积等。

(9)产量记录

记录试验温棚每茬作物的总产量和产值,估算投入产出和生产效益。

(10)仪器设备运行状况记录

随时注意棚内外小气候观测设备和仪器的运行情况,有异常情况及时记录和进行专业维护。

(11)观测仪器

直尺、卷尺、相机等。

(12)注意事项

①严格按本规范观测和记录。

②妥善保存记录本和照片等试验信息。

③本试验观测工作技术要求较高,必须认真对待,要选派气象或蔬菜园艺专业人员专门负责观测记录。其中,观测记录难点和关键内容是温、湿度调控活动记录。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