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4 低温冻害天气学分型及物理量预报指标

6.1.4 低温冻害天气学分型及物理量预报指标

6.1.4.1 低温冻害天气学分型

低温冻害通常是由冷空气活动造成的,冷空气活动与中高纬度地区对流层中上层的环流形势关系较为密切,针对低温冻害个例500hPa环流形势对低温冻害天气进行了天气学分型,主要分为以下两个类型,如图6.12所示。

图6.12 低温冻害天气学分型

低涡分裂型低温冻害概念模型的低温冻害通常500hPa上在西西伯利亚和鄂霍次克海地区阻塞高压建立,极地到东北地区为低压带,极地冷空气沿高压前部源源不断补充南下,造成辽宁地区出现持续的低温冻害,对应地面形势场上仍为浅薄的冷高压控制,并且随着冷高压缓慢东移。这种类型低温冻害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

强冷空气侵入型低温冻害概念模型的低温冻害通常对应较强的冷空气活动,其特点是无阻塞高压影响,低温冻害由单次的冷空气影响造成,而非多次冷空气活动造成,对辽宁地区的影响持续时间较短,冷空气东移速度快。对应地面同样是受浅薄的冷高压控制,且冷高压的移动速度较快。

6.1.4.2 低温冻害灾害性天气物理量阈值范围

物理量诊断分为气压场、风场、温度场3个方面进行:

气压场条件:海平面气压。

风场条件:1000hPa风场、850hPa风场、500hPa风场。

温度场条件:850hPa温度、850hPa变温、500hPa冷中心强度、200hPa与1000hPa高度差。

根据低温冻害落区,分析低温冻害发生时各种物理量共性特征,统计各种物理量的阈值范围(表6.2)。

表6.2 低温冻害物理量特征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