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2 东北地区大风掀棚天气学分型

6.4.2 东北地区大风掀棚天气学分型

通过对42个大风天气个例进行历史普查,依据引起大风主要影响系统特征和天气形势的天气学分析,将大风分为4种天气型:冷锋后部型、高压后部型、台风型和气旋型,其中气旋型包括江淮气旋、华北气旋、蒙古气旋和东北低压。

6.4.2.1 冷锋后部型概念模型

冷锋后部型(图6.44)天气形势是形成大风的重要天气形势之一,占过程总数的28.57%。在此天气形势下,强冷空气堆积产生强气压梯度风,地面迅速加压产生强变压风,冷空气下沉动量下传,是产生大风的主要原因。冷锋后部型大风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冬季。大风发生在冷锋后部高压前沿梯度最大的地方,冷高压强度愈强,大风风速愈大,持续时间也长。

6.4.2.2 高压后部型概念模型

高压后部型(图6.45)占过程总数的9.52%。此类大风多发生在大陆高压频繁入海的春季。春季大陆回暖快,东移变性的冷高压进入日本海或黄海后失去热量得到加强。当高压西部有江淮气旋、华北气旋、蒙古气旋、东北低压或地形槽配合时,地面气压场出现东高西低或南高西低形势,多产生偏南或偏西大风。

6.4.2.3 气旋型概念模型

气旋(低压)型大风是在低压发展加深时,在低压周围气压梯度最大地区出现的大风(图6.46),占过程总数的57.14%。气旋型大风主要包括江淮气旋、华北气旋、蒙古气旋和东北低压,其中江淮气旋、华北气旋、蒙古气旋和东北低压分别占气旋型海上大风的37.5%、12.5%、37.5%和12.5%。

图6.44 冷锋后部型概念模型

图6.45 高压后部型概念模型

东北低压和蒙古气旋大风主要是由贝加尔湖和蒙古一带产生的低压东移到东北地区时,或在东北当地生成的低压发展加深时,在低压周围出现的大风。如果低压连续地无大变化,大风可持续3d左右。当低压发展成为浓厚冷性低压时,低压后部常有副冷锋生成,而且锋后常出现偏北大风。

图6.46 气旋型概念模型

6.4.2.4 台风型概念模型

台风型(图6.47)占过程总数的4.76%。台风型大风过程虽然发生次数少,但极具灾害性。台风型大风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①台风在中国登陆后直接北上或者再次入海后引发大风。②台风在朝鲜半岛登陆引发大风。③热带气旋直接从黄海北部登陆引发大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