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的发展环境

一、美术教育的发展环境

近代以来,中国在美术教育方面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在新式教育出现之后,美术教育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上都得到了丰富和完善。但是片面强调技术性和实用性的观点在一定的时期内也极大地阻碍了美术教育的发展,使美术教育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新中国成立之后,美术教育获得了持续发展的机会,在全国范围内美术教育的发展形势都是相当不错的。

美术教育不仅包括美术知识和绘画技能的传授,更包含了对学生审美能力、道德情操、创造性和智力发展的培养。在我国当前的美术教育环境中,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

首先,美术教育的审美意义和人文关怀被淡化,片面强调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这种情况在非美术专业的学生的美术教育中体现得更加明显。很多学校在校内的美术教育中过于强调美术技能和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美术教育的审美性和艺术性,这种教育观念显然使美术教育失去了其应有的审美意义和人文关怀,同时也使学生这个受教育主体和相应的美术教育的文化之间的联系被割裂开来,对于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培养艺术情操是很不利的。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学校美术教育更多选择的是具体的艺术形式,对于其他形式的艺术表现形式则大多处于忽视状态,这对于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很不利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审美方式非常单一,只停留在具象、叙事、写实、古典等常见的审美观念上,殊不知,时代在发生变化,审美观念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代表各自时代特色的审美观念和审美风格,这样才能在艺术上百花齐放,姿态各异。新中国的开放和发展,使得西方的文化和教育思潮争相涌入,后现代主义等思想的传入和传播,对我国美术教育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后现代主义强调文化的多元化,在艺术的界定和解读、美术教育所承担的对艺术和文化进行传播的职责方面给中国的美术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相较于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现状,后现代艺术思潮更加强调美术教育和文化之间的联系,也拉近了受教育主体与美术、文化之间的联系,使美术教育更加贴近生活。

其次,我国美术教育长期以来进行的都是单一的技能训练,教育内容不够全面。这种情况的形成是有其历史原因的,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历史原因和政治原因,中国在很多方面都照搬苏联的模式,在美术教育方面也是如此。这种不顾本国情况的生搬硬套使得中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将写实的审美观念作为审美依据。不可否认,这种美术教育观念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的确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但就长期发展来说,单一的美术教育理念限制了受教育者的审美视野和审美边界,容易导致受教育者在美术知识结构方面的不足和欠缺,与新时期的的美术教育思想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这必然会被新的、先进的美术教育理念所取代。美术教育过于注重单一的理论知识的传授和绘画技能的训练,对于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是非常不利的,因为美术教育不仅仅是单一的手工劳动,更是一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教育方式,就像著名画家米开朗基罗所说:“艺术家是用大脑在绘画,而不是用他的手。”因此,在美术教育的实践中,不仅要重视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和美术技能的训练,更要强化对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

美术教育又称为美育,是体现人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国际竞争中,人才的竞争是国际竞争的重中之重,而国民的文化水准和综合素质的高低,也是评判人才优劣的重要参照。要想提高人才的综合竞争能力,归根到底还是要落实到教育上。对于我国的美术事业来说更是如此,只有大力发展美术教育,研究相关的美术教育理论,提高美术教育的水平,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美术人才。然而客观分析我国美术教育理论的现状就可以发现,当前我国美术教育水平与国外先进的美术教育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美术教育的育人功能不足,教育僵化,形式化严重,以及对中国美术教育的独特价值挖掘不足等问题较普遍。上述弊端的存在以及对美术教育发展的阻碍作用日益凸显,应该及时得到调整和解决。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情较之以往发生了一些变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同时对于艺术教育特别是美术教育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当前的美术教育中,我们应该在教授技法的前提和基础上增加审美教育和人文教育,使美术教育切实发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升审美境界的重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