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科学的理论之一,该理论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43年,马斯洛提出人类需求的五大阶梯层次;1954年,马斯洛在《激励与个性》一书中对前期理论进行了探讨和补充,增加了另外两种需要,即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其理论层次构建如下:
(1)生理上的需要。指吃、喝、睡、身体机能的满足。
(2)安全上的需要。指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健康保障、家庭安全等的保障。
(3)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希望得到他人的关爱(包括友情和爱情)。
(4)尊重的需要。指受到人的尊重、赏识和成就感的满足。
(5)求知需要。希望了解、求知和探索社会和世界。
(6)审美需要。发现和谐、美好的事物,创造美并享受美。
(7)自我实现的需要。个人的理想、能力、抱负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
需要层次理论从低到高,当当前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下一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并起到激励作用。七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安全、情感上的需要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求知、审美、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她们需要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而且一个人的高级需要是无止境的。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只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着决定作用。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不会因为高层次的需要出现而低层次的需要消失,只是在高层次的需要出现后低层次的需要对行为的影响会减小。此外,一些心理学家提出了自己的需要理论,如奥尔弗德的ERG理论和麦克莱的成就需要理论。奥尔弗德的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维持基本物质存在的需要;(2)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关系需要;(3)寻求获得发展的成长需要。麦克莱则主要提出了成就需要,即要胜过他人。
总而言之,人的需要包括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美术创作作为人类的一项基本活动,必然会满足一定的需要。而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中的师徒传承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这些需要。尤其受中国古代儒学思想的影响,尊师重道的社会风气使得老师在生活中承担着一定程度的“父亲”或“长辈”的角色,这种特殊关系满足了学生的生理、安全、情感、尊重、求知、审美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中的师徒传承模式具有生生不息的源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