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文化影响下的儿童美术教育

二、消费文化影响下的儿童美术教育

第一,消费文化对当代艺术的影响。“当代艺术”从时间的角度是指今天的艺术,从内涵的角度是指具有现代精神和语言的与传统艺术对立的艺术方式。“当代艺术”是对艺术的一种不准确的归类,它具有一种现代精神。“当代艺术”与过去的“现代派艺术”不同,它不仅体现出现代性,还体现出艺术家每时每刻对当代生活的感想感悟。当今社会充满挑战和希望,消费文化蔓延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我们的生活方式、世界观、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艺术上的深度文化空间逐渐向日常生活的平面文化空间过渡,艺术是对真实生活的反映,当代艺术反映出当今社会的消费文化和其内涵,到底该以怎样的方式来解读和传播消费文化,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捉摸不定。

首先,消费文化对当代艺术的创作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由于艺术家身处的是当今的消费环境,他们所创作的作品也必然是反映了当今社会的消费文化特征。消费文化与一般的物质文化不同,它主要是对形象和符号的大规模的生产、流通。消费文化中,符号有其象征的社会意义,这在艺术作品中明显体现出来,尤其是美术作品,更是受到深刻的影响。波普艺术是一种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消费文化产物,继以抽象艺术为代表的现代主义之后,波普艺术开启了后现代主义的新阶段。在波普艺术中,广告、商标、影像、海报等被直接搬到画面上,充斥着整个画面。此后,汉密尔顿、安迪·沃霍尔等艺术家将波普艺术发扬光大,以大众传媒中的图像作为图画的基本元素,如罐头、瓶子、钞票等,用丝网印刷技术重新排版布画,将艺术创作从重复性的手工操作解放出来。波普艺术家们一般都选择流行文化作为创作素材,反映当代生活方式的画面片段均可以运用到艺术创作中,他们对商业社会和消费文化有着独特的理解,因此发展为后现代艺术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艺术流派。

在中国,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大多受到西方艺术文化的影响,如油画,它的表现形式和反映主题都深受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消费文化并没有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融合为一体,中国的当代艺术与当代的消费文化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和碰撞,逐渐体现出其商品化、大众化的特点。那些低成本大量生产的、具有浓厚的商业信息的电影、杂志、时装、广告等,为中国的当代艺术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当代的观念艺术、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等新型艺术形式以一种全新的面貌迅速发展。而一些中国当代艺术的作品由于缺乏原创性,且品质良莠不齐,在艺术类型上造成纯艺术与泛艺术并存的局面。

其次,消费文化对当代艺术的传播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中国进入消费文化以后,资本介入艺术,使得美术传播的速度不断加快,而艺术中介的逐渐增多导致艺术的接受过程也越来越复杂。在文化资本中,艺术作品被商品化,这就必然导致一些美术作品在艺术市场中不断增值,经过大众媒介的展示、评论、包装等,美术作品的符号价值与日俱增。在这之中,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等艺术中心机构一直在为艺术文化传播提供媒介,而画廊、拍卖行、艺术传播公司等机构则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艺术文化,但其主要目的仍然是为了追求商业利益。在世界艺术史上,梵高的作品《加歇医生》被一位日本收藏家以825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创造了当时世界上最昂贵的艺术品销售记录。而在中国,当代艺术家王广义的《大批判系列:可口可乐》被拍卖到1030.4万元。新一代的中国艺术家走向历史舞台,他们不拘一格、离经叛道、富有创意,属于坚实的后现代派风格。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很多外资企业介入北京的画廊业,艺术中介的盈利性越来越强。在西方文化资本的强势进入以及中国当代艺术急需与世界接轨的状态下,中国当代艺术的传播受到深远影响。有些商业画廊转化为非盈利的艺术展示空间,推进当代艺术的交流,而艺术对于摄影、网络、声响等新技术的运用,将新的艺术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形成了一个多元互动的创作和艺术欣赏环境。

发达的消费文化为艺术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视觉资源,当代艺术所表现的主题虽然形形色色,但终究都与日常的消费生活息息相关。当代艺术以敏感而批判性的态度对待消费文化。展览、拍卖与出版、传播公司等媒介对当代艺术的传播与发展起着极大的作用,在生活中,电视、电脑、海报、广播等大众媒体传播着铺天盖地的信息,并通过生活中的消费形象和符号创造艺术品,使艺术品成为文化消费的重要基础。

第二,消费文化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影响。在当今社会,消费文化渗透到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细节之中,美术教育也受到其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在日常的美术教育场景中,儿童美术教育受到极大的冲击。在北京某机构的儿童美术课上,老师要求学生以灾区许愿树为主题进行绘画作业,在25位学生的画作中,许愿树上出现最多的画面形象分别是游戏机(占比84%)、手机(占比72%)、汉堡(占比64%),而占比最少的是乐器(占比16%)、篮球(占比20%)、宠物(占比28%)。从以上实例中,可以发现消费文化对儿童美术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首先,许愿树上出现的形形色色的形象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由此可见消费文化为儿童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资源,并且与日常的消费生活息息相关。而许愿树上出现频次最高的是游戏机,表明当今社会儿童的日常消费行为、消费习惯影响着儿童的思想观念和美术创作。其次,消费文化在儿童的美术创作中也体现着儿童的心智发展过程。我们在儿童的许愿树上发现最多的食品是汉堡,这体现出当今社会快餐文化对儿童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对于灾区小朋友来说,房子是最为紧急的必需品,但在排名上却在手机饰品之后,可见十岁左右的小朋友的不成熟的心智。

除此之外,消费文化对教学双方都有深刻的影响。在美术课堂上,两个小朋友针对游戏机的性能进行着激烈的讨论。这些信息在一个从未接触过游戏机的美术教师眼中是陌生的,但在小朋友眼中这是其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社会,消费构建了受教育者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喜好,人在消费中得到的物质和精神满足其对于人生幸福的定义,在消费文化中“物”与“符号”所呈现的是符号对象或对象的符号化。由于教学双方的消费行为、消费习惯不同,教师对于孩子们的绘画作品理解是不深刻的,儿童的创作表现出儿童世界中的美好愿望和他们自己的消费观念。然而,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对消费文化的体验和认知难以调和的距离,这也直接影响着儿童美术教育中教师对学生作品的客观评价以及教学效果。

第三,美术教育如何应对消费文化。消费文化全面而深刻地影响着美术教育对象的认知和行为习惯,这对美术教育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开展美术教育,应积极关注并及时进行理性的判断,这样才能抓住机遇、战胜挑战,使美术教育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得以健康发展。美术教育如何应对消费文化,应从三个方面进行考量。

一是主体意识与消费无意识。消费文化强调功利性,遵循享乐主义。在铺天盖地的广告和商品信息面前,人们已经从商品的主体逐渐异化为商品的对象,失去了自主意识,而迷失在商品消费过程中。一方面,消费文化追求解放自我,培养自我表现的生活方式,追求独特的生活格调。消费文化动摇了原有的商品使用价值或产品意义的观念,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并通过感觉联想的符号形式强化其主体意识。在美术教育中,消费文化一直存在着主体意识与消费无意识的矛盾。在北京某机构的一次美术课堂上,十岁的小女孩因为不喜欢老师布置的卡通形象作业,想要画小猪佩琪,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学生大声吵嚷,情绪激动,在老师的百般安慰下才得以平静。这个孩子的情绪化影响了课堂秩序,小猪佩琪的卡通形象是她最喜欢的,而且她已习惯临摹,因此给她限定一个她所不喜欢的卡通形象不能引起她的兴趣。对卡通形象的消费行为造成了她的消费无意识现象,这与美术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当今社会动漫产业作为消费文化的一种类别对孩子的主体意识有着强大的引导作用。儿童在消费过程中会形成自己所喜爱的文化类别,形成自己独有的审美观和主体意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喜欢购买带有自己所喜爱的卡通形象的衣物、文具等商品。在美术教育中,过于强大的主体意识会制约美术教学目标的实现,我们不能让主体意识和消费无意识在孩子身上过度发展,而应该促使孩子身心协调发展,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促使孩子快速成长,实现美术教育应有的社会价值。

二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在当今多元化的世界,文化的影响是相互的,而消费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是巨大的。文化影响是一种双向的过程,存在即是合理,非主流文化的存在也有其必然性。中国传统文化中先秦的哲学思想,包括佛、道、儒各家学说对中国的消费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佛家讲究悲悯众生,道家讲究无欲无求,儒家讲究仁、义、信、礼等。大众媒体引导着当今社会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的走向,商品在迎合消费者心中的欲望,并且把握着消费者的兴趣爱好,制造出流行文化,这种与物质文化相关联的消费文化比人生价值、意识形态等文化形式更利于传播。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在日常生活的平面文化空间中,许多传统的优秀文化被抛弃,正向的、精致的文化变得粗糙。中国本土的传统消费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在其现象和功能上会产生某种变化,这是文化的自我适应性,这种对于物质环境的自我适应性并不会完全改变传统文化的本质。

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主流,佛、道文化兼及的完整的文化体系,对世界文化的起到极大的积极推进作用。在处理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时,一方面我们应该吸收西方文化中的好的方面,通过“拿来主义”来更新我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另一方面我们不能丢弃传统文化中合理优秀的部分,使东方文明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消费文化中所传达的西方主流价值观,如古希腊哲学、罗马法治思想、民主公平等有很多值得我们挖掘的地方。而中国传统文化同样有着其优秀的地方,新时代中国美术教育工作者应教育下一代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消费文化引导传统文化的更新,只有不断地自我调整并适应当今的社会主流,传统文化才能发扬光大并推进人类社会进步,才能实现人类的和谐发展。

三是生活方式与美术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当今社会人们常常提及的学习方式包括接受式、探究式、合作式等多种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选择不可过于偏颇,而应综合考虑。学习方式是在不断完善中,我们在采用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时,也不能完全废弃旧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完善,比“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个说法更适宜,也更接近我们的社会现状。我们通过视觉得到的一切美术信息、心理或行为上对美术现象的探究对美术学习有深刻的影响。在消费社会中,城市消费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造成价值冲击和文化碰撞,人们的消费行为遵从规范的价值标准,普遍追逐“符号商品”,生活方式成为一种个性展示和财富的象征。在生活方式的风格化和自我意识的确定中,消费文化拓宽了传统的美术教育,人们根据自己的消费方式和审美观理性消费,激发青少年的创新潜能、提升其视觉素养以及学习美术的新学习方式。消费行为构成青少年日常生活行为的独立认知系统并形成一个流动体系。

美术学习方式与人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消费文化所蕴含的美术学习方法有助于课堂上的美术学习。而长时间的固定学习方式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发展,给美术学习带来负面效果。美术教育应注重在课堂上提升学生的潜能,关注生活体验,将学生感兴趣的消费文化融入课堂,开展素质教育。美术教育对消费文化资源的选取应根据学生的普遍关注焦点,而且应追求质量,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要建立良好的交流气氛,乐于实践。

总而言之,消费文化对美术教育的影响已经深入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美术教育的发展有很大的好处,美术学习方式需要深入生活,平衡消费文化带来的负面效应,促进社会和人类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