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境性原则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样,美术也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来源于生活的美术,是需要在特定的情境之中才会更加鲜活丰富具有生命力。在生活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体验到了什么,一切都在情境当中,离开了鲜活真实的情境,一切都会变得生涩苍白、毫无生机。而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情境之中,老师生活在情境之中,利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融入情境又创造出新的情境;学生也生活在现实情境当中,感受经历现实情境,并且在老师的引导下接受并且走进老师创造的情境,学习情境中的经验和智慧。人的自尊心、自信心等情感认知都是在情境中长期积累学习得来的,而且这些情感认知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之上的。如果我们想获得美术教育的情境认知,就必须将自己处于具体的情景之中面对具体的问题,比如我们可以将自己置于画室当中,感受画室的五彩缤纷;可以将自己置于街道当中,感受街市的繁华;也可以将自己置于博物馆当中,感受历史的厚重。感受过不同的情境,会得到不同的感受,收获不同的灵感。
(一)情境的定义
情境是指在设置的特定的时间内,各种情况或者状态结合或者相对的境况,它包括戏剧、教学、规定、社会等情境。在心理学上,情境是指能够影响事物发展或者影响机体运转的外部的环境条件,它直接或者间接作用于主体,对主体有着暂时或者长久的影响。
(二)情境的种类
情境是自然的外部环境条件或者设置特殊的外部境况,其种类多种多样。一是戏剧情境。戏剧情境是指戏剧中用来表现突出主题的特定的情节或者境况,有外国著名的戏剧学家指出,在以往的戏剧中,人物性格是戏剧的主要表现对象。其实,研究戏剧的专家都清楚,任何一个戏剧作品都应该以情境作为基础,德国美学家黑格尔认为各种艺术有一个共同的对象,那就是情境,只是,不同的艺术形式会对情境有不同的要求。人们在讨论戏剧的特征时,为了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会将不同的情境和冲突动作进行联系。更有甚者,在现代戏的理论中,也有人认为戏剧的本质就是情境,此观点赋予了情境更加重要的地位与角色。
二是规定情境。在表演中,每个演员都会扮演一种角色,并且,在演绎的过程中,演员需要对他所扮演的人物进行体验、感受和演绎,简单地说就是把剧情中的人物形象而逼真地展现出来。一个好的演员根据剧本中的要求演绎角色,演员的形象来源于角色,剧本中的角色要求与特征其实就是规定情境。在这个情境中,演员可以创造角色,创造的角色是要根据剧本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感,以及演员自己对该剧本、角色的感悟和理解,在此基础上,做出自己的情感补充、动作配合、美术设计等,甚至也包括拍摄过程中的布景、演员服饰、各种大小道具、照明、音响设备,这些都是演员在创造角色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和考虑到的问题。那么演员创造角色的这个最基本的任务其实就是规定情境。
三是教学情境。教学情境,顾名思义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建设立的特殊的情感氛围。其实,教学情境就是正常的教学环境,它包括所有学生所处的环境,比如,学校里的各种教室、多媒体、图书馆、科技楼、办公楼、住宿楼、餐厅、教室里面的设施、绿化等,这些都属于环境中的硬件设施,而学校的师资队伍、办学资质、获得的各种奖项荣誉、学校整体成绩、科研成果等,这些都是环境中的软件设施。另外,教学情境也可以理解成教学活动,是包含在一定的情感氛围内的活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建立在良好的教学情境基础上的,良好的教学情境,还能够开发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并最终提高学科教育的实效。
教学情境对美术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为,在美术教育中,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教育形式,而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就是教学情境。那么,教师常规教学工作也包含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改革的重点也包含着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这其中也包括教学情境的生活性。美术教育强调创设情境的生活性,其实质是探索生活世界与艺术世界的关系,解决生活世界和艺术世界里对美术要求的问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在美术教育的过程当中,要求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包括生活中的人事、情感、文化古迹、自然风景等都是美术的承在体,都可以给予学生美术创作的灵感。让学生在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发现美术资源、顺应自然美、改造自然美,从而达到新的美术境界。其次,促进学生在生活美术的基础之上掌握美术经验和技能,利用现有的经验和新的美术感悟,创造新的美术形式。
(三)教学情境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教学情境的形象性。形象性的教学情境,其实是为了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关系,也是为了解决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的关系。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要创设情境,那就要求创设的情境必须是形象具体的,并且能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清晰,能够让学生产生灵感和想象,能够让学生超越自己狭隘的经验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最终有效地作用于老师的美术教育,有效地作用于学生的美术创作与学习。
第二个特点是教学情境的学科性。学科类型多样,每一门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都需要情境的创设,美术教育同样也需要创设特殊的情境进行教学。美术教育创设的情境必须具备学科性的特征,只有紧扣美术教育的学科内容,突出美术教育的教学重点,才能准确地阐述美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以及美术对学生思维情感的开发。另外,强调美术教育的学科性,还可以挖掘美术本身的魅力与鉴赏价值,利用美术自身的学科内容和特征来创设教学情境,并最终作用于美术教育的发展。
第三个特点是教学情境的问题性。在美术教育中,一个有效的、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必定是内含问题的教学情境,这些问题的设置要有目的性和实效性,要新颖有创意。问题的设置必须以美术教学目标为基础,因为目标是一节课的方向和依据;同样,情境问题的设置也要根据全班同学的美术水平,以保证课堂上所有同学都能够发现情境中的问题,并且有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问题的设置也必须新颖有创意,能够吸引住学生们的注意力,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使得学生在讨论中获得进步。
第四,教学情境的功能。教学情境的功能可以体现在它的陶冶功能上,也可以体现在它的启发功能上。首先,情境教学可以帮助老师和学生陶冶情感,净化老师和学生们的心灵。在教育心理学上,陶冶的意思是给人的思想以良好正确的影响,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曾说过,陶冶其实就是“无言以教”;南朝的颜之推更是对孔子的总结进行指明:陶冶在影响和教育青少年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其实,简单来说,情境教学的陶冶功能更像是一个教育过滤器,在教学的过程中使人的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陶冶能够剔除人的情感中消极的、黑暗的情感,保留积极向上快乐的情感,被保留的这些积极快乐的情感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美术教育的价值,能够创造出更加优秀的作品。其次,情境教学法还能够给学生很好的启发和暗示,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锻炼,对学生的适应能力进行培养。很多人都知道,人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由自然人转化成社会人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包括社会、家庭、学校、民族、地域、亲朋好友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这些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人和动物的区别之一就是人能够被教育,这是因为人有可暗示性,刚出生的婴儿也具备接受暗示的能力,那就说明,接受暗示是人的一种本能,即接受教育也是人的本能。情境教学其实就是对人通过后期的环境进行加工改造以影响和教育人。换句话说,情境教学中设置的特定的情境可以利用思维的内部整合调动人原有的认知结构,人就会产生顿悟,产生新的认知结构。所以,在美术教育中,情境设置能够起到启迪智慧、开发能力的作用。
综上,美术教育应该坚持情境性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