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序
谋略与文明
谋略与国家
宋元那个时代
第一章 兵变加黄袍的来历
士兵哗变与帝王的废立
唐王朝衰败后,谁当上了皇帝?
父子相杀
第一次兵变立皇帝
河东李氏的崛起
兵变拥立皇帝的多次成功
第二次兵变拥立皇帝
兵变立皇帝屡试不爽
郭雀儿:黥面天子登场
第四次兵变拥立皇帝
第二章 陈桥兵变是如何成功的?
制造“主少国疑”的气氛
第五次兵变的背景
可疑的入侵情报
制造“国疑”气氛
谁部署了陈桥兵变?
有可能的障碍,都要排除
军营中的诡异传说
赵匡胤真的毫无所知吗?
是谁安排好了一切?
陈桥兵变的是与非
完满的称帝谋略
谋略与大志
皇权制度与政治谋赂
王权交接的方式:禅让
第三章 巩固帝位的长远之谋
防止再次兵变拥立皇帝
收回权力
杯酒释兵权
收服人心
防止异己
控制赵普
如何控制
远大之谋
和平之谋
远谋的基础
对儒士的态度
第四章 统一天下的全盘大略
制服不听命的节度使
腹背受敌
李筠反叛
攻灭李筠
平定李重进
先取荆湖
北守南攻
荆、湖最弱
利用内乱
再平湖南
收服蛮族
再取西蜀
西蜀难取
战前准备
北路主攻
大获全胜
平定南汉
南汉情状
战前准备
初战告捷
取得全胜
降服南唐
南唐形势
战前准备
扫除外围
攻克金陵
建国大计
第五章 士大夫党争与政治
同年与科举
宋代的同年
科举扩招
与老臣的对抗
宋初的老臣
政治风波带来的好处
最初的同年党
老臣终得胜
政局难测
寻找政治靠山
形成三党
形势复杂
老臣吕端
寇准得势
寇准的死对头
进士也要厚黑
寇准失势
冯拯及其支持者
胡旦东山再起
幕后之人
吕端大事不糊涂
清高士人为什么会变得厚黑?
第六章 宋与辽、金的缠斗
宋人一败再败
燕云十六州
收复之战的失败
金人变强
灭辽已经无用
宋徽宗又想灭辽
宋人的错误决策
留下后患
宋金开战
金人开战之前的准备
指挥逃跑,将领降敌
任用将领的重大失误
胜负早已分出
宋人靖康之败
宋朝君臣的无能
任用李纲
靖康之耻,无可挽救
宋人的失误
权臣无能
党争之害
私心过重
金人的强项
宋人的总结
可贵的总结
太原失守的影响
汴京攻守的分析
第七章 宋人作战的胜利
岳飞、韩世忠的胜利及其遗憾
岳家军的威名
意想不到的转折
韩世忠黄天荡之战
虞允文的采石矶之胜
战前态势
战役的详细记载
促成战机转换的部署
孟珙的战略防御
孟珙备战谋略
准确选择防守区域
藩篱三层的军事大谋
钓鱼台防守
钓鱼城名震世界
蒙哥钓鱼城之战
继续坚守钓鱼城
钓鱼城之战的结束与影响
第八章 宋代兵书中的谋略
《虎钤经》的兵法智谋
《虎钤经》的来历
军事谋略的要领
用谋的五异
对敌人用诈
将领的学问
好将领的要求
考察将领
将领的类别
纪律与奸细
加强纪律
人才的识别
识别奸细
《武经总要》与《百战奇法》
《武经总要》的整体内容
对将领与军队的要求
对敌方观察与预料
如何使用间谍和误导敌军
《百战奇法》的内容与谋略
第九章 “天之骄子”的成功之路
铁木真其人
铁木真早年的奋斗
艰难创业之谋
成为蒙古可汗
崛起的条件与治军之谋
崛起的条件
治国治军之谋
蒙古统一时的亚洲形势
生聚教训,志在千里
克服强敌
强敌札木合
借刀杀人
让金人出力
假天子而令诸侯
统一大略之谋
统一大略
实现统一的第一步
帮助王罕恢复势力
各个击破
再战札木合盟军
死里逃生得大胜
消除隐患
瓦解王罕
时势造英雄
也有惨痛的失败
第十章 忽必烈和他的谋士
忽必烈其人
忽必烈的历史之最
成吉思汗的子孙
思大有为于天下
重用汉族的儒士
重儒士而用其智
对人才并不急功近利
以抚慰政策收拢人心
韬光蓄势,谋取帝位
韬光养晦
时机来临之前
兄弟相争之势
登基及其谋略
讲究时机的《班师议》
登基成功
儒家文化与谋略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