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光养晦
忽必烈组建了庞大的智囊团,并没有马上争夺皇位,因为当时的形势还不容许他进行这一步。虽然他有帝王之志,但他也非常明白,事情必须一步步进行,时机不到,不可轻举妄动。在等待机会之时,又不能无所作为,必须积聚势力,以便机会到来之际,能够一举成功。
当时的形势是乃马真氏摄政已到第五年,她借口君位不能久虚,授意窝阔台与察合台系的宗王,提出让窝阔台的儿子贵由继位。拔都仍然不来参加宗王大会,于是乃马真氏的阴谋得逞,贵由得以继位为帝。
但此人体弱多病,才能也似不足,在成吉思汗的子孙中属于无能之辈,故而朝中大政仍掌握在乃马真氏手里。贵由继位的第二年,乃马真氏病殁,贵由在位也仅三年,一病而亡,朝政落在贵由的皇后斡兀立氏手里。
总之,从窝阔台死后,在位之人或摄政之人,均属不得人心之辈,加之最有资格与能力称帝的拔都根本无意继位,因而促成其他王子王孙的争位。像忽必烈这样的英才,当然不会对此无动于衷。贵由死后,此时的摄政皇后还想指使一些人推举贵由的儿子继位,企图把皇权永远掌握在窝阔台一系的手中。当时成吉思汗的子孙为争夺王位,已分为两派。窝阔台系与察合台系为一派,术赤系(拔都为首)与拖雷系为一派。拖雷虽死,但其部属甚多,他不像其三位兄长都远封在外,而是一直留在蒙古本土,所以他的部属与亲信在朝中的势力最大。
拖雷之妻莎儿合塔泥是个非常精明能干的人物,为拖雷部属所归心。她曾参加几次宗王大会,参与讨论王位继承人的问题。已经了解到拔都与皇后与贵由等人的不和,见拔都又有威望,便与拔都联合,抵制窝阔台系与察合台系。
贵由死后不久,拔都就与拖雷之妻等人在阿勒台忽剌兀(今新疆精河南)召开了宗王大会,拔都不愿自己来继位,就提出让拖雷的长子蒙哥(莎儿合塔泥所生)继位。但窝阔台、察合台派,欲立贵由长子忽察或失烈门(贵由之侄)为大汗,对拔都的提议群起抗议,认为拔都等人召开的宗王大会所选地点不当,属于不合法的宗王会议。拔都不得已,宣布明年再到蒙古本土召开宗王大会。次年拔都派遣大军,保护蒙哥赴会。开大会时,窝阔台与察合台一派的王子们不到会,企图使大会再次成为不合法之会。拔都此时显示了处事果决、知人善任的特点,毅然宣布蒙哥为大汗,亲率群王诸将,举行了共立蒙哥为大汗的仪式,于是蒙哥成为元朝第四位皇帝元宪宗。
蒙哥上台后,首先毒死了贵由的皇后斡兀立氏与失烈门的母亲,又将贵由的长子忽察及其侄失烈门幽禁起来,并尽迁窝阔台的后裔诸王于边境,由此以巩固自己的帝位。对蒙哥的上台,忽必烈可以说是满意的,因为蒙哥是他的亲哥哥,且蒙哥十分赏识忽必烈的才能,对忽必烈委以重任,让他全权负责对付南宋的军政之事。
蒙哥称帝,说明蒙古的帝位已由窝阔台一系转移到拖雷一系,他们兄弟几人早就看不惯六皇后、贵由等人的无能与专横,此时掌握了大权,当然会紧密地团结在一起,继承成吉思汗未完的大业,把蒙古帝国的势力推向四方。不过,此时忽必烈心中的帝王梦想,已让位于对蒙哥的忠诚,至少表面上是这样。
忽必烈在蒙哥在位期间,不肯显露帝王之志,因为他认为此时仍非公开争夺王位之时。在表面的平和之下,忽必烈没有放松积聚势力的步骤。
蒙哥任命忽必烈全权负责进攻南宋的军政事务,忽必烈也想趁此机会在汉族文化区建立新的王朝,这也与蒙古诸王在其他方面的发展不矛盾,也是自己可以积聚政治势力的一个突破口。而要在汉人地区形成至高无上的影响,必须赢得汉族知识分子的心。他网罗一大批汉族知识分子组成智囊团,既是为了日后的政治军事斗争,也有这方面的用心。但是,汉族知识分子的人数太多,不可能全部召集到智囊团中,要安抚广大汉族知识分子,他还有其他办法。
忽必烈此时做了一件令蒙古人大惑不解的事,他亲自主持了祭祀孔子的典礼。当然,这并非忽必烈自己想到的,而是他的汉人谋士劝说的结果。忽必烈本来不知这种活动有何意义,问谋士张德辉:“为什么要祭祀孔子?”
张德辉告诉他:“孔子是万世帝王之师,统治了天下的帝王,都要祭祀孔子,把孔子庙修得极其庄严辉煌,并且按时进行祭祀。帝王尊崇孔子与否,对圣人本身无所损益,但可看出帝王的政治水平是高是低。”
忽必烈于是宣布:“从今之后,祭孔之礼不得废弛。”忽必烈此时虽未称帝,但他是蒙古的一位亲王,所以他能主持祭孔之礼。按照中国的传统,只有正式统治天下的皇帝,才能这样做。忽必烈在未称帝之前就祭孔,表示了他的帝王之志,也反映出他要安抚广大汉族知识分子的用心。
蒙哥称帝之后,让忽必烈总管汉人地区的军政事务,这表明蒙哥对忽必烈非常信任,忽必烈对此非常满意,召集属下,举行宴会,进行庆祝,准备利用这个职权大干一番。
此时,忽必烈的智囊团为他出谋划策,告诉他目前最重要的是暗中积聚实力,而非过早暴露实力,以免引起蒙哥的怀疑。
忽必烈的幕府设在金莲川,他设宴庆祝,宴会结束,单独留下姚枢,问:“刚才大家都表示祝贺,独有你一言不发,是何原因?”
姚枢回答说:“当今天下土地之广,人民之多,财赋之富,有能比得上汉人地区的吗?大王如果把它全部据为己有,则皇帝还干什么?以后皇帝必然后悔而来削夺,不如现在就向皇帝表示只掌管汉人地区的兵权,而不干涉政务,让皇帝放心,这样才可长保无虞,否则,必有意料不到的灾祸。”
这番话提醒了忽必烈,他连说:“不是你的提醒,我根本没有想到这一层。”于是,忽必烈向蒙哥提出,蒙哥当然同意,也使蒙哥更加放心。
忽必烈在南方的势力逐渐增强,就算蒙哥对他完全放心,也难免会有人在蒙哥面前进谗言诋毁忽必烈,这种事对于饱读中国史书的汉族谋士来说,是非常熟悉的。因此,他们劝告忽必烈一定要注意这一点,而且要防患于未然,采取各种措施,增强蒙哥对忽必烈的信任程度。
正巧这时蒙哥因为刚登基不久,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准备更新庶政,对蒙古的制度进行改革。姚枢、张文谦、刘秉忠等人,认为这是可以利用的大好机会,就积极筹划,提出了各个方面的改革措施,提供给忽必烈,让他利用各种机会向蒙哥报告,以示自己对蒙哥的忠心及对国家大政的关心。
这一招受到蒙哥的欢迎,因为蒙哥身边缺乏汉族的知识分子出谋划策,虽有更新庶政的愿望,却拿不出一套成熟的方案,为此十分苦恼。忽必烈把姚枢等人精心构思的改制方案奉献给蒙哥时,蒙哥如同久旱逢甘霖,感到十分解渴。这就大大增强了蒙哥对于忽必烈的好感,同时也为忽必烈以后全面实行汉族制度打下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