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同年党

最初的同年党

胡旦倒霉了一年后,也许经过了冷静思考,终于明白了上次失败的原因,在于没有摸清宋太宗的真正意图。现在他身处外地,可谓旁观者清,看准了宋太宗目前的意向,于是洋洋洒洒又写了一篇《平燕议》,力主攻辽,收复幽燕失地。这一回可说到宋太宗心里去了,而且宋太宗还是爱才的皇帝,想起这位才华横溢的天子门生,一纸诏书,又把胡旦调回京师,任命为左补阙、直史馆。胡旦的同年田锡等人,也从外地调回京师,受到宋太宗的重用。当年科举得意的进士们,仿佛又一次中举一样,弹冠相庆,准备大干一番了。

可惜,宋太宗这次出兵伐辽遭到惨败,这就为赵普重新出山创造了机会。赵普也看准时机,给宋太宗写了一封有名的奏章《雍熙三年请班师表》。他在表中痛陈北伐之弊,力主严惩怂恿宋太宗伐辽的人。这清楚地表明,倘若赵普重新掌权,胡旦等人不会再有好日子过。赵普的一片忠心,不仅改善了宋太宗对他的看法,而且还让太宗的另一个儿子陈王元僖产生了深刻印象,元僖就为赵普的复相暗中帮忙。

胡旦、赵昌言及其一些同年,此时已在京内担任要职,他们就从这时开始,公然不避人议,结成同年朋党。这个同年党的核心是胡旦、赵昌言、董俨、陈象舆及赵昌言的门生梁颢(此人是宋太宗雍熙二年状元)。赵、胡等五人常常在赵昌言家里作长夜之饮,席中就对朝政及大臣评头论足,说三道四,丝毫不避人耳目。故京师的人称他们为“陈三更,董半夜”。他们以清议自命,抨击朝政,希望以此抬高身价,积聚政治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