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权交接的方式:禅让

王权交接的方式:禅让

封建王朝的改朝换代,基本上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血淋淋的武力夺取,另一种是文绉绉的“禅让”。表面上看,二者是截然不同的转让方式,而实际上,都要理直气壮,都要有充足的理由,中国人从来不干没有堂皇理由的事。

当然,禅让的背后要靠实力为基础,但它比公开动用武力杀戮,显得要冠冕堂皇得多。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禅让美谈是尧向舜的禅让,此后舜又禅让给禹,这是后来的政治阴谋家搞禅让闹剧的范例和依据。然而,后来的仿效,却与最初的一次,性质完全不同。黑格尔说过,一切伟大的历史事变和人物,都要出现两次。马克思补充说,所不同的是,第一次是以悲剧的形式出现,而第二次是以喜剧的形式出现。中国历史上的禅让事件正是如此,所不同的是,它不只出现两次,而是多次登台上演。

从西汉末年的王莽起,三国的曹丕,晋代的司马炎、桓玄,南朝宋、齐、梁、陈四朝的开国君主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北朝的高齐、宇文周,隋代的杨坚,唐代的李渊,五代时后梁的朱温,后周郭威,以及北宋的赵匡胤,都先后成为禅让闹剧的主角。

在尧舜时期,中国历史尚处于阶级社会之前,故禅让也许出于真心实意,因为那还是部落社会的正常现象,禹之后就成了“家天下”的局面,天子之权只传给自己的儿子,不再向所谓“贤者”禅让了。但后世不少想当皇帝的人,却不想冒天下之大不韪,公开抢班夺权,所以还想利用所谓的“禅让”,以无可挑剔的姿态把皇权转移到自己手中。

所谓篡权,在今天看来,并非篡权者必定为恶而应谴责,被篡权者必定为善而应予以同情,因为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次篡权活动,篡与被篡的双方,都不过是争夺天子宝座,无论是谁上台就座,都不会使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改变,天下的老百姓,仍然是皇帝的子民,要为皇帝纳粮服役。用武力夺取皇位,中国人还可以用“胜者王侯败者寇”的逻辑承认胜利者的权威,而用各种手段篡权的行为,在家天下的时代,则被视为莫大的罪行,所以想当皇帝的人,谁都不愿顶着这一黑帽子坐在皇帝的宝座上。如果把权力的转移美化成心甘情愿的禅让,就可免去千夫所指的结局,这就是那些导演禅让闹剧者的用心,这无疑是一种掩耳盗铃之计,但效果却是欲盖弥彰,让史家当作可笑的故事记录下来。

对比起来,赵匡胤的禅让更具谋略色彩,他不是单纯的禅让,而是以兵变作充分的铺垫,然后才正式揭开禅让闹剧的大幕,以前人们只注意赵匡胤上台的陈桥兵变和黄袍加身,没有注意其后的禅让之剧,其实,这是全部计划的两个部分,只有前者,还免不了篡权的恶评,只有再演出禅让的一幕,才能使赵匡胤心安理得地当上大宋王朝的开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