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端大事不糊涂

吕端大事不糊涂

然而吕端毕竟还是参知政事之一,不能不让他进宫商议有关太宗病情的问题。吕端是元侃的拥护者,也是太宗遗嘱的忠实执行人,虽然寇准已经被王继恩整下去了,且未把表面糊涂的吕端放在眼里,但吕端心里对形势看得非常明白。若让王继恩、胡旦等人的阴谋得逞,自己必然成为人家任意宰割的鱼肉,所以他在此时再次表现出大事不糊涂的政治家特色。

吕端一进宫,就发现太子不在场,他已经来不及等退朝后再找太子元侃商议,马上在笏板上写下“大渐”二字,让亲随送到太子元侃手上,让他马上进宫入侍病危的父皇,不可离开。

大渐,就是病重之意,吕端写此二字给太子,意在告诉太子元侃,太宗性命垂危,快进宫来,不要让人家算计了还不知道。但吕端对王继恩却不这样说,只说应该让太子入宫侍奉皇帝,以尽最后的父子与君臣情义。这也确是一个最无可辩驳的理由,王继恩无法拒绝,只得让太子元侃进宫。

等到太宗驾崩,王继恩请示李皇后,请四位参知政事进宫,商议立谁继位的问题。四位参知政事,即吕端、温仲舒、王化基、李昌龄。王继恩认为,李昌龄完全是自己人,肯定会支持李皇后和王继恩的意见。温、王二人,也都是不想惹是生非的老好人,不会拼命与李皇后对抗来拥立元侃。吕端,在王继恩看来,只不过是一个糊涂的老人而已,虽然他提出过让太子入侍父皇的建议,但那不过是读书人的一点迂腐,不会在改变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有什么高见。

王继恩在这里犯下的致命错误,就是低估了吕端。不过这也是吕端平时在小事上太过糊涂的假象给王继恩造成的误导。总之,王继恩与李皇后打好如意算盘后,才召四位参知政事入宫。他们想按自己的心愿,把太宗所立的太子废掉,而让自己中意的元佐登基。

然而吕端此时却有出色表演,这个平时看起来事事糊涂的人也搞起谋略来了,这是王继恩绝对想不到的。吕端早就知道王继恩等人的意图,他知道这件事从头至尾都是王继恩的主谋,只要把王继恩与李皇后分开,一切就好办。

这时他欺骗王继恩说:“你是太宗最信得过的内侍,太宗临终前的遗嘱不是由你保管着吗?最好把这份遗嘱拿来,大家才好商议善后与继位的事。”王继恩及李皇后不知是计,真的让王继恩亲自到后面书房去取太宗的遗嘱。而吕端早已吩咐手下,等王继恩一进屋,马上锁上门,派人看守,不许出来,实际上就是把王继恩软禁起来了。

等王继恩入了笼子,吕端对李皇后说:“请皇后发话,该立谁为帝?”李皇后毕竟是女流之辈,不见了王继恩,根本不知道如何回答。而温仲舒、王化基两位参知政事则默不作声,不愿表示看法,李昌龄想等王继恩回来,自己只准备当一个附和者而已。这样一来,实际上就让吕端成了整个场面的导演。

李皇后说出了她和王继恩的意图:“现在宫车晏驾,应该按照‘立嗣以长’的原则,让长子继位。你们认为如何?”

其他几人尚未开口,吕端就厉声说:“先帝立元侃为太子,正为今日,岂容再有异议!”李皇后一听此言,竟然半天说不出话来,她想不到吕端会如此义正词严,而自己确实找不出有力的理由把太宗所立的太子元侃废掉。温仲舒、王化基二人本来就不是李皇后、王继恩一伙,李昌龄没有了王继恩的支持,也不敢与吕端对抗,于是事情就这样决定了。

吕端事先早有准备,这时已让百官齐集宫内大殿之下,让太子在太宗的灵柩前,由温仲舒宣布正式即皇帝位。接着,吕端下殿,率群臣上殿,对着刚刚即位的元侃即历史上的宋真宗齐呼万岁。早在太宗确立元侃为太子时,元侃已为人们所接受,当时已有“少年天子”的美誉,所以太宗会有“四海属心太子,欲置我于何地”的恐惧心理。这时,人们看到众心所归的“少年天子”安安稳稳地坐在皇帝宝座上,而素来专横于宫内的王继恩不见了踪影,自然都欢呼万岁,庆贺不已。

新皇帝登基之后,对王继恩等人都做了处理。他还算宽大,没有处死这些人,胡旦在这场较量中,被宋真宗和吕端视为王继恩的谋主,受到最严厉的制裁,他被削除官籍,且永远不得再入官场做官,还被流放到浔州。李昌龄作为胁从,处罚较轻,被降为一个小官。王继恩当然再也不会有太宗在世时的那些威权,但暂时也没有治罪。不过,王继恩还不甘心,他竟然敢在真宗即位成功而对百官加恩赏赐之际,密托胡旦为他写了一封褒扬信,希望能从真宗手里得到一些赏赐,这真是不知天高地厚。真宗忍无可忍,把王继恩、胡旦与李昌龄三人一并放逐,并抄了王继恩的家,从中搜出不少贪赃枉法的金银珠宝。此人一生投机,最终落个可怜的下场。两年后,他死于贬逐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