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前准备

战前准备

赵匡胤依据他的既定国策,平定荆湖后就派华州(今陕西华县)团练使张晖前往凤州(今陕西凤县)任团练使兼西面行营巡检使,暗中命令张晖观察后蜀的山川险易,人心向背,以为征伐后蜀的准备工作。这是北路的准备。同时,赵匡胤为便于自长江溯江而上,以配合北路攻势而加紧训练水军。在汴京朱明门外凿池引水,训练水军。建造楼船百艘,选精兵组成水军,号称水虎捷。又命镇国节度使宋延渥率禁军数千人组成另一支水军,另凿一池进行训练。同时又命各军在玉津阁练习骑射,并命各州造轻车,以供山地运输之用。

但出兵讨蜀还必须有名,史称宋太祖赵匡胤素谋伐蜀,可知其起心甚久,但若直接出兵,会给人留下“擅灭无罪之国”的话柄,所以要灭后蜀,就要首先制造出兵的理由。

在此之前,赵匡胤已派间谍前往后蜀。一次,一名间谍自蜀返回,赵匡胤询问情况:“剑外有何事?”此人报告说:“别的事倒没有什么,只听到成都满城都在诵朱长山的《苦热诗》,其中有二句:‘烦暑郁蒸无处避,凉风清冷几时来?’”赵匡胤说:“这是后蜀民众盼望我来讨伐孟昶呢!”赵匡胤这样解释,只能表示他讨蜀的急切心情,但仅凭两句诗还不能作为出兵的理由,他只好再等更好的机会。

不久,机会就来了。当时后蜀的山南节度使(治所在今陕西南郑)判官张廷伟向王昭远献计说:“公一直没有战功,现在受国主重用,此时不立大功,怎让众人心服?不如派人与北汉通好,让他们发兵攻宋,我则从黄花(在陕西洵县)和子午谷(在陕西宁陕北)发兵接应,这样可使宋腹背受敌,不久就可占领函谷关以西,这可是我们后蜀几十年来不曾有过的重大胜利呀!”

王昭远好大喜功,采纳此议,力劝蜀主孟昶批准计划。孟昶本无谋略,完全相信王昭远,于是派赵彦韬等人携蜡丸密信前往北汉,称已于褒州、汉州等地增兵,与北汉相约共同攻宋。谁知赵彦韬等人带着密信直接来到汴京,将密信献给赵匡胤。赵匡胤大喜:“西讨有名矣!”这下终于找到了出兵伐蜀的理由。

赵匡胤又让孙遇等人把蜀地山川形势、戍守处所、道里远近,全都画成地图,作为出兵的参考。在一切条件具备之后,赵匡胤派出两路大军,由王全斌和刘光义率领,分路进军。

出兵之时,赵匡胤又对军队宣布纪律:“行军所至,不得焚荡房屋,驱略吏民,开发丘坟,翦伐桑柘。违者以军法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