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前准备

战前准备

由于南唐物阜民富,国力较其他割据者都更为强盛,同时控制的地域最广,所以赵匡胤把他列为最后一个攻击目标。为了保证攻击成功,赵匡胤事前做了多项准备。首先是训练水军,早在攻击后蜀时就已着手进行。其次是用反间计除去南唐忠臣。南唐南都留守兼侍中林仁肇素有威名。早在赵匡胤出兵灭南汉时,林仁肇就曾向唐主建议:“宋淮南各州戍兵,各不过千人,宋前已灭蜀,今又取岭南,往返数千里,师旅疲弊。让臣率兵数万,自寿春渡过长江,恢复江北旧境。宋若增兵来援,臣可据淮河抵御。在我出兵之日,就让人告诉宋朝,说我是背叛南唐,擅自出兵淮南。如果事情成功,国享其利,若战败则杀我一家,向宋朝表明陛下并无二心。”

李煜考虑再三,不敢答应,怕宋朝一旦得知真情,将出兵灭亡南唐。其实这是多虑,因为不管南唐怎么样,宋朝终会对南唐下手。所以不妨按林仁肇的主意一试,但李煜没有这个胆量,同时也表明他对赵匡胤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尽管李煜不用林仁肇之计,赵匡胤仍对他非常忌恨,所以要用计除掉林仁肇。当时李煜派林仁肇镇守武昌,李煜的弟弟李达,作为人质来到汴京。于是赵匡胤命人前往武昌僧院,窃取林仁肇全身画像,挂在召见使者的大殿。

赵匡胤召见李达,让他看到这幅画像,问他:“卿识此人否?”李达回答:“臣不认识,但有些像我们南唐的林仁肇。”赵匡胤说:“正是他。最近他给我写信,并送上此像,言不久就要归顺朝廷,我将遣使迎之。”又指着一座空无人住的府宅说:“在他到来之后,就用此赏赐他。”李达不知是计,派人偷偷回去向李煜报告,不久李煜就用毒酒毒死了林仁肇。

南唐的副枢密使陈乔知道这是赵匡胤的离间计,但不敢向李煜说明,只好看着林仁肇被害,感叹道:“国势如此而杀忠臣,吾不知今后将有如何下场!”

赵匡胤为出兵顺利,又派人谋取南唐的地图。开宝六年(973)四月,赵匡胤派翰林学士卢多逊到南唐为李煜贺寿。卢多逊至江南,用各种手段博取南唐君臣的欢心,等到返国时,对李煜说:“朝廷正要重修天下地图,史馆独缺江东诸州,愿各求一本以归。”李煜令人缮写,交给卢多逊。于是江南十九州的地形、屯兵驻戍、地里远近、户口多寡,宋皆了如指掌。多逊回京,向赵匡胤汇报江南衰弱情况,赵匡胤非常高兴。

要攻击江南,必须渡过长江天险,对此赵匡胤一直担心,但也有人出力帮助。池州人樊若水(后改名樊知古)因在南唐科举不成,又向李煜献计,却未得到答复,心中颇为不满因此他便暗中计划逃到宋朝。

为了叛逃有功,他决心向宋朝献上一份厚礼。他表面上不再追求科举,而到长江边的采石矶钓鱼,装出不问世事、逍遥江湖的样子。他坐着小船,反复从长江南岸划到北岸,再从北岸划到南岸,好像是在钓鱼,实际是用绳子度量长江的宽度及水流的速度。经过反复丈量,终于得出了准确尺寸,并画成草图。

开宝七年(974)七月,樊若水渡过长江来到汴京,自言有策可取江南,由此得到赵匡胤的召见,他告诉赵匡胤长江并非天堑,可造浮桥以渡大军,于是详述浮桥的架法及长短尺寸、水流情况等。赵匡胤让人保密此事,不准泄露。

有大臣认为:“长江江阔水深,自古以来,未有架浮桥而渡江者。”赵匡胤不为此说所动,把樊若水送到学士院进行考试,赐他进士及第,授官舒州团练推官、右赞善大夫,让他在大军南征时做向导,并答应宋军攻下池州后,让他当池州知州。然后派人到荆、湖、蜀等地,按樊若水之策造大舰及黄黑龙船数千艘,与特制竹絙等物,为渡江造桥之用。

为了在攻击南唐时无任何后顾之忧,赵匡胤又对吴越、辽进行和平外交。开宝七年(974)八月,吴越王钱椒派元帅府判官黄夷简到汴京入贡。赵匡胤对他说:“你回去后告诉元帅,当训练兵甲。南唐一直倔强不朝,我将发师讨之。元帅当助我,不要犹豫!”又命有关部门在汴京城内为吴越王建造宏大府第,连绵数条街坊,楼宇宏丽,各种器物,无不悉备。

又召吴越进奉使钱文贽,说:“朕数年前令学士陶谷起草诏书,在城南建造离宫,名曰礼贤宅,以待李煜与吴越王,先来者赐之。”之后又因钱椒派其行军司马孙承祐入贡,而密告以出师日期,让吴越准备发兵夹攻。而早在开宝六年(973)三月,赵匡胤就已派人与辽议和,这是为防止辽军偷袭其后方。

在宋精心准备之时,南唐也有所准备。宋攻南汉之时,南唐沿江巡检卢绛建议:“吴越是我们的世仇,它日必定配合宋朝,南北夹攻我朝,此时正是灭吴越的机会。”李煜以为吴越必不如此,卢绛说:“臣请诈以宣州、歙州叛唐,陛下声言讨伐,且向吴越求救兵。待其发兵,则我朝突然对他攻击,而臣则由宣州、歙州夹攻,如此一来,其国必亡。”李煜仍不敢用。

李煜只知向宋朝表示顺从,不敢有所作为。宋灭南汉后,他自愿请求不用南唐国号,甘为宋的附庸,以为可以委曲求全。他不敢正视中原政权的一贯政策,即一定要统一天下,只是要各个击破而时间有先后而已。所以李煜的委曲求全之计,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灭亡之祸。李煜一直对宋俯首帖耳,唯唯诺诺,就是想让赵匡胤找不到出兵的借口。

在这种情况下,赵匡胤知道如果直接出兵进攻南唐,会给人留下擅灭无罪之国的话柄,要出兵南唐,还需要制造出兵的理由。

虽然李煜一直对宋俯首帖耳,但要想找岔子,还不容易,赵匡胤先让留在汴京的李煜之弟李从善转告李煜,要他来汴京朝见赵匡胤。赵匡胤估计李煜不敢前来,果然李煜提出增加每年的入贡,而不来京朝见。赵匡胤又派出特使专程到金陵,劝李煜入朝。

李煜有些害怕,准备前往。但门下侍郎陈乔以为:“臣与陛下皆受元宗顾命,今前往宋都,必不得返回,国家无主,如同亡国。”内史舍人张洎也主张不能入朝。由于二人阻止,李煜再次称病,对赵匡胤的特使说:“我一向谨事大朝,只想保宗祀。今若此逼,有死而已。”

宋使回答:“入朝与否,国主自己决断。不过朝廷甲兵精锐,物力富雄,恐不易当其锋。请国主熟思之,无贻后悔。”

这话说得非常明白,你要不进京,大兵就要来了,你抵挡得住吗?李煜还是不进京朝见。赵匡胤见李煜坚决不来,于是有了出兵的理由。

南唐表面顺从,暗中也做了军事抵抗的准备,所以陈乔、张洎命令全国防守部队坚壁清野,使来犯宋军陷于疲惫状态,不胜而退。又致书吴越说:“今日无唐,明日岂有君?宋天子一旦易地酬勋,则吴越王亦是大梁一布衣而已。”希望吴越与南唐同仇敌忾,共同抵抗。他们不知赵匡胤已做好吴越的工作,不但不会与唐共同抗宋,还要与宋南北夹击。南唐的信,马上被吴越转交赵匡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