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的错误决策

宋人的错误决策

宣和四年(1122)四月,金兵已攻下辽之西京,童贯所率宋军才到达河北的高阳关,他让种师道和辛兴宗分率东西两路兵马,进攻辽之燕京。种师道劝他谨慎行事,童贯不听。宋军行至白沟(在河北雄县以北),遭到辽军伏击,宋军一触即溃,伤亡甚众。幸亏种师道事先让士兵每人带一根大棒防身,才不至于大败。宋军退到雄州,辽兵追击不放,宋军再战又败。

于是辽人派使送信说:“女真背叛我朝,这也是宋朝的威胁。现在你们为了一时之利,抛弃百年之好,与女真联手来攻我朝,实在是为将来种下灾祸的根子。这可算善计吗?救灾恤邻,这是古今通义,希望宋朝好好考虑。”

童贯面对辽人的责难,无话可对。而种师道建议不如与辽人重结和约,双方罢兵。童贯不许,反而向朝廷密报种师道通敌,王黼在朝接到此报,大怒,命种师道交出兵权,回家养老。到了六月,宋徽宗听说宋军战斗失败,十分恐惧,竟然下令班师回朝,真是典型的虎头蛇尾。

到了七月,辽朝皇帝因病而死,宋徽宗以为机会又来了,命童贯、蔡攸等人再次起兵北上。此时金兵与辽朝的大战刚结束,正在休整部队,听说宋人举兵趋燕,且号称大兵二百万,十分担心,怕宋人抢先攻下燕京,自己再也得不到宋朝每年交纳的五十万岁币,便想出一个缓兵之计。他们赶快派出一个使者来到宋朝汴京,要求与宋朝商议双方夹攻的具体日期与战后的地盘划分。

宋徽宗让赵良嗣回答使者,还是按原来说好的方案办。可这个金朝使者十分滑头,一再要求觐见宋朝皇帝,以亲自传达金主的意思。宋人以为使者与大臣还未商议完毕,不宜见皇帝。此人一再要求,最后宋人还是答应了他的要求,让他进宫朝见。这样一直拖到九月,才算商议完结,宋人竟然同意把出兵与会师的日期都写进了送交金主的国书,再派赵良嗣为宋朝使者回访,并亲自递交国书。

赵良嗣将行之时,拿国书的副本给其副手马扩看,马扩一看就发现了问题,他对赵良嗣说:“金人所以派来这个使者,商议出兵与会师日期,是怕我军抢先攻战燕京,而得不到原来说好的五十万岁币。其目的在于延缓我军出发的日期,同时也是观察我们的虚实,他们还不知道我军六月在河北的战败,因而对我军的再次出动非常担心。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本来应该表示只按原来说好的约定就行,不必再行商议新的方案,同时也对金人说,正是因为你们不向我朝报告出兵日期,而我们因海道不便,不宜等候,所以准备尽快出兵与你们南北呼应,共击契丹。现在已经拖延了时间,贻误了最好的战机,在这种情况下再出兵,已经失去了意义。为什么还要和金人约定共同出兵,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大事完全寄托在金兵手上?照这样看来,恐怕大事去矣。”

而赵良嗣说:“只靠我们,不能收复燕云十六州,所以一定要联合金兵。若不用岁币来借金人的力量,我们怎能收复燕云十六州?”

马扩说:“既知只靠我朝军队不能收复燕云十六州,何不明说全给金人?而以我们现有的力量,退守现有的边境,保住现有的领土方是上策,怎能贪得眼前的小利,而不顾及将来的后患?这不是爱掌而失指吗?”

赵良嗣说:“朝廷之意已决,不可改了。”仍然前去金国,宋朝如此糊涂的决策,怎么不会亡于金人之手?

此时辽之易州、涿州因辽势已衰,先后投降宋朝。宋不费吹灰之力得了两个州,以为燕云收复在即,更加大意轻敌。而辽朝萧太后也怕宋金两面夹击,派使者向宋求和,愿以臣属身份,服从宋朝,并说女真势强,若辽朝灭亡,则宋将面临金人的侵犯,唇亡齿寒,不可不虑。然而童贯等人根本不答应,将辽使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