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我们:奋斗在战疫一线的党员家庭
在南京战疫线上,有上阵父子兵、抗疫夫妻档,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用大爱和坚守诠释着“家”的含义,传递着共产党员的家风故事。
(一)牵挂,两地奋战
2020年1月下旬,疫情来袭,南京市第二医院妇产科护士于凤雪被调往发热门诊,每天要工作8至12个小时。除夕夜,她得知丈夫——南京市第一医院感染科主治医师蔡仁田,主动请缨前往武汉支援,心里充满了顾虑和担忧,但她还是给予了丈夫支持和鼓励。临行前,8岁的儿子紧紧拉住蔡仁田的衣角,不停地问爸爸:“你什么时候才回家?”于凤雪强忍住眼泪,一边哄着儿子,一边叮嘱丈夫,一定要保护好自己,才能救治更多的病人!蔡仁田分配在武汉江夏区中医医院援助,刚到第一天,他带着团队把6个病区的270多位患者情况全部梳理了一遍。作为援助点医院医生组的负责人,在第一时间做好医院感控规范的同时,他还和同组另两位医生负责50余名患者的治疗,需要穿着全套防护服连续高强度工作,常常累得倒头就睡。
同年2月9日晚7时许,作为江苏援湖北医疗队成员,高淳人民医院呼吸科副主任葛林阳顺利抵达武汉天河机场。24小时后,葛林阳所在队伍整建制接管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一个重症病区,开始收治44名患者。“其实他去武汉,家里老人还是不放心的。但是国家需要他、武汉人民需要他,我理解他、支持他!”同为医生的妻子徐珊珊刚刚怀孕三个月,是高淳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一名医生。她从春节开始就没休息过,忙完工作回到家,还要给一年级的儿子辅导功课,虽然累,但她还是坚强地安慰老人、鼓励丈夫。远在武汉的葛林阳发给徐珊珊一段视频,他说,武汉是一个很美的城市,等到花开疫散,我们全家都要来武汉看一看!
(二)携手,默契依旧
深夜11点多,秦淮区路子铺社区副主任张堃还在挨家挨户进行排查。正要举手敲门,手中电话响起,她看了一眼,再也不忍心挂断——这是她15岁女儿的第四次来电。“妈妈,你什么时间回家?我等你们回来吃饭呢……”张堃突然想起,此时,担任长干里社区书记的丈夫朱青松也和她一样,正一户一户地走访着,排查着,记录着。朱青松和张堃,是秦淮区社工队伍中的一对“夫妻档”,2003年他们在抗击“非典”一线并肩战斗,相识相爱,一年后结为夫妻并有了可爱的女儿。这次抗击疫情的警报拉响后,两人再次冲到一线,每天一早就开始地毯式的上门排查,一级一级楼梯爬上去,一户一户敲开门,忙到深夜回家,累得连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但是“二次”联手,默契依旧,他们对战疫充满了必胜信心!
“爸,我这几天加班,你和妈妈要注意身体,不要太辛苦,注意休息。”“我和你妈在单位,你自己要做好防护,安全第一”……这,不是面对面的暖心问候,而是来自溧水区妇保所所长王保涯家庭微信群的日常聊天。这个三口之家,有三名医务工作者、三位共产党员,在疫情肆虐之际,冲锋在各自战场上。洗手消毒、穿上隔离服、戴上口罩……这是57岁的王保涯每天工作前的必要步骤;妻子赵金兰是溧水区中医院的护士长,每天在医院值守;女儿王莹在区疾控中心,忙着采集样品快速送检。“我们就在微信群里互相提醒,要是工作中碰到了,就再次提醒下。”王保涯坦言,一家三口的工作和休息时间都是交叉的,基本见不上面。“这次防控有了一定的经验,有更加成熟的方案和得当的措施。”对于战胜疫情,王保涯信心满满,一家三口更像是一座战斗堡垒。
(三)传承,一齐上阵
“口罩戴好,注意身体,把工作做好!”“老爸,你也是,外头站岗冷,注意别感冒”……这是一对父子俩告别时挂在嘴边的叮嘱。父亲朱相龙,是江宁区淳化街道新林村的一名老党员,他和其他志愿者们每天24小时轮流值班,排查车辆、检查人员,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经常冻得双腿发麻。儿子朱文,是新林村的一名网格员,他每天要挨家挨户走访,宣传防护知识,做好外地回宁人员登记排查、体温测量。前几天是返程高峰期,朱文主动到辖区主干道值守,提示的话说得太多,嗓子干哑到说不出话来。这天告别时,父亲啥也没说,拍拍他的肩膀,递上了一盒润喉糖。
栖霞区八卦洲街道也有这样一对退役的“父子兵”。父亲阮国清,1994年从部队退役,现在是街道公共服务科科长。疫情发生后,他就开启了“24小时在线模式”,除夕夜带着科室工作人员一起,商讨核查武汉返宁人员信息工作,一直工作到凌晨。春节期间,他组织疫情宣传排查,督促落实重点人员包保制,加强防控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忙得好几天没回家,困了就在办公室沙发躺一会儿。儿子阮书欣,也是一名退役军人,现在是下坝村一名社区工作者,被借用在街道宣传办从事疫情防控宣传,工作十分投入。他还深入一线,用镜头全方位、多角度记录一线工作者抗疫故事,加班加点剪辑视频,“防疫一日掠影”“全员行动守护平安江岛”,利用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通过鲜活的小故事传递正能量。说到父亲,阮书欣笑着竖起大拇指:“老兵就是老兵!”
(四)并肩,夫妻同心
“妈,我刚给孩子买好了大年二十七回老家的火车票,到时候要辛苦您和爸去站台接一下……”在南京市中心医院党委发出抗击疫情倡议后,第四党支部书记、急诊科主任万小勇将年幼的孩子托付给父母,第一时间主动请缨,担起医院发热门诊主任的重任,并带头接诊病人。彼时,他的妻子——医务处副主任韩璐,也在医院疫情防控的最前沿忙碌着,与医院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的同志们不分昼夜、连日加班,拟定应急预案和任务分工,研讨就诊流程、现场布局,并组织相关科室进行培训,联动对接各部门开展综合协调、技术调配、现场督查、病患追踪等疫情防控工作。
这个除夕夜,玄武区北门桥社区书记、主任黄滢的女儿是跟着妈妈一起在办公室度过的,《致居民朋友的一封信》是乖巧的女儿在帮妈妈一页页地打印、贴双面胶。下午要排查情况,黄滢只能让女儿一个人先回家,等晚上十点半忙完,她才带着愧疚匆忙赶回家,发现女儿的年夜饭是自己煮的泡面。此后的每天,黄滢只能早上出门前偷偷看几眼还在熟睡的孩子,悄悄留下一张纸条,这也成为她们最多的交流方式。黄滢的丈夫许映宏是市公安局六合分局机场派出所民警,自开展防疫工作以来,他连续十余天没有回过家,一直投身于“梳网清格”专项行动,地毯式排查辖区内的公共娱乐场所、人员易聚集行业等,常态化检查旅馆入住、小区租户等外来人员情况。忙碌之余,两人只能互发微信报平安。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抗疫战斗中,许多父子、夫妻一同上阵,成为召必回、战必胜的抗疫“急先锋”,也有许多父母、子女坚守家庭,排除后顾之忧,成为最稳固的抗疫“大本营”。这场全民战争中,我们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