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宁  “疫”线党员的“硬核”担当

十、睢宁  “疫”线党员的“硬核”担当

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睢宁县各级党组织积极响应,广大党员主动参与党员成为战疫一线的“硬核”担当,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筑起防线。

(一)一个党员家庭和一个武汉返乡人员家庭的战疫情

“我心里也怕,但是作为一名村干部和党员,一想到群众有需要,就不怕了,这是我们的责任。”岚山镇袁楼村综治专干魏礼祥一天中第三次陪同医护人员对武汉返乡人员陈忠一家四口进行体温测量。

作为村“两委”成员,魏礼祥主动深入到第一线,对武汉返乡人员和家庭成员实施包片包组包户“监护”。“我去超市买了米面油,够吃一段时间。还买了一些蔬菜水果,放在门口你出来拿一下,另外有什么需要就及时说。”魏礼祥忙活一上午将东西搬下车,再通过电话询问陈忠一家需求。这些生活用品都是魏礼祥自己掏钱购买,一直坚持至今。

为确保24小时看护,魏礼祥一家人行动起来,妻子、儿子、女儿主动上阵,轮流值班直到14天的观察期满。“这段时间非常感谢魏主任对我们的照顾,因为他,我们一家老小才过了一个好年。”武汉返乡人员陈忠由衷地说道。

“疫情防控不能打折扣,婚礼必须推迟。”魏礼祥的女儿魏肖肖结婚日期原定于鼠年正月初六,疫情面前魏礼祥毫不含糊,“这个危急关头我们能做的就是推迟婚礼,早办晚办都要办,晚点办大家都安心不是吗?”最终对方被说服。身为党员干部,魏礼祥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给袁楼村的村民们带了个好头,该村12宗婚葬嫁娶日子全部往后推延。

魏礼祥一家只是睢宁县所有党员家庭的缩影,“我们是党员的家属,在特殊时期更应该有觉悟,为疫情防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党员家庭纷纷建立起一道牢固的安全屏障,把恐慌变为温馨。

(二)“三步走”织密社区疫情防护网

30018、29883、30287,这是金城街道金城社区书记张成辉近三天的微信步数,他已经连续“霸屏”13天了,面对这一“骄人”战绩,社区党员群众无不知道其中的艰辛。社区有20多名武汉返乡人员及亲密接触者,疫情防控压力大,张成辉运用“早中晚三步走”工作法,为社区疫情防控织起一张无形的保护网。他说:“只有我走实每一步,我才能安心,才能放心,我多走两步,无非是累点,但是群众看到的是组织的责任、组织的关心。”

第一步:上午门岗查控锁住外延。每个小区门岗都有2名党员志愿者配合小区保安做好出入管控登记工作,保证隔离人员不出小区。同时,提示外出购买生活用品居民必须佩戴口罩,登记后方可进出,回来时帮助喷洒酒精消毒后再进入。每天早晨6点,张成辉就开始到每一个小区门岗查控,现场查看小区管控情况。每天上午,张成辉都要跑遍辖区内的11个小区,连续6个小时,不喝一口水,不坐一分钟。

第二步:中午小区巡查锁住内拓。每天2名党员干部和网格员在小区内巡查宣传。中午简单吃盒泡面后,张成辉开车到重点防控的4个小区,带队巡查,防止隔离人员自行出门,及时清理疏散闲散聚集人员,防止内部交叉感染。

第三步:晚上入户服务锁住人心。社区有32户77人居家隔离,张成辉每天晚上都会带着社区医生逐户测量体温,查看身体状况,帮助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宣传防疫政策。医生劝他没有必要天天去,他说:“虽然从业务上不能给你什么帮助,但是和他们见见面,聊一聊,可以给他们树立信心。人隔离了,但是心不能隔离。”

自抗击疫情以来,张成辉就以社区为家。从大年三十开始,他连续工作16天,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血压也升到了160,小腿都出现了肿胀。同志们劝他回家休息,他说:“我是书记,一线就是我的工作岗位,我必须带头往前冲,保护群众的生命安全。”

(三)疫情防控卡口上的“临时床铺”

2020年2月6日凌晨5时,一阵急促的喇叭声,划破了清晨的宁静,一辆轿车停在李集镇花厅社区的防控卡口上。在路边帐篷里熟睡的周桐迅速跳下床,又开始了忙碌的一天。

这条路是主干道,人流量大,白天有6名社区干部把守,晚上车和人都少了些,但也要安排人员值班。“你们几位年龄都大了,班子中数我最年轻,夜班就交给我吧。”在社区支委会上,周桐主动提出。一个月前,镇党委刚刚任命他为副书记,主持支部工作。

要是一夜两夜,裹件大衣就能熬过去,但这场战斗并非短时间能结束。他干脆在路边搭起了临时床铺,安心住下了。这个床铺总共不到5平方米,但容量很大,吃住硬件都有:一顶简易帐篷,里面摆着一张折叠床,上面堆满了衣物,旁边是一只暖水壶、一箱方便面,床头贴着一张个人防护提醒单。外面树起了党旗,贴满了防控宣传标语。

从大年初一开始,周桐在这张床铺上一住就是半个月,从未回过一趟家。每天晚上9点之后,路上人和车都少了,他就躺在床铺上,跟妻子视频聊天,询问父母和女儿情况。“你们放心,帐篷里空间小,门帘放下温度立马就升起来了,小床上很暖和。”面对家人的关心,他总是乐观地宽慰着。

家人有时过来送换洗衣服和饭菜,他都是远远地叫停,叮嘱把东西放在路边,一会自己过去拿。“每天接触的人太多了,我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被感染,尽量不和家人接触。”防控期间,这是他为家人唯一能做的事。

(四)防控“疫”线的“定点仓储”

“赵书记,张阿姨家孙子的奶粉不够用了,他们从武汉回来得匆忙,没有带够。”志愿者小李急切地跟赵飞通电话。赵飞知道,小孩的奶粉是特制的,尤其在当下,很难买。他二话没说,驾车去县城,几经周折才联系到一个店老板,为稳妥起见,他又多购买了几罐奶粉放在自家商店,以备不时之需。

2020年1月18日下午,从武昌乘坐火车回乡的林庄村民到了家中。得知此事,村党支部书记赵飞第一时间带领村组干部开展排查,立即对排查出的武昌返乡人员进行双隔离。

因事发突然,被隔离人员家中并未储备足够的食物,一日三餐都成了问题,村民无奈,村组干部也急得直挠头。面对这种困境,赵飞坚定地说,“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不能让群众寒心,他们的一日三餐,由我来负责”。

原来,赵飞的父母开了一家商店,他就跟老人商量,要主动担负起被隔离人员的三餐,虽然商店每天也就几十块钱的收入,却是老人维持生活的来源,但一想到儿子的举动能为党和政府分忧,他们决定支持儿子的决定。得到父母的同意后,赵飞立即测算村里被隔离人员的食材需求量,并叮嘱父母在进货时要额外购置。

第二天,他就将食材分配好,由专门负责的党员志愿者送到被隔离人员的家中。对于被隔离人员家中做饭困难的,他让家里人把饭菜做好,自己亲自送过去,就这样,一天又一天地忙碌着。用赵飞自己的话说,群众被隔离了,但人心不能散,一定要让他们在家中吃上热乎的饭菜。

除了保障好被隔离人员的一日三餐,赵飞还自掏腰包给防控一线的志愿者们和村组干部送去方便面、口罩等物资,并主动到防控一线派发宣传单。

从大年初一到现在,赵飞一直没有回过睢宁县城的家,吃住都在村里。想到儿子在电话里说“爸爸我想你了,家里吃的也不多了”,赵飞内心深处都会感觉一阵酸楚,但是在林庄村这个大家庭面前,自己的小家又算得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