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恩伟战疫一线的排头兵
徐州市铜山区利国镇水利站二楼,厉恩伟生前的办公室仍保持着原来的样子:一杯喝了一大半的茶水放在桌上,一张全镇水利工程图挂在墙上。
但这一次,厉恩伟再也回不来了,他真的累了。
那双陪伴他走过无数泥泞的雨靴,静静地躺在墙角,再不会有人穿上它,跳进一人高的深坑中抢修管线;那顶他常年戴在头上的草帽,无声地挂在墙上,再不会有人戴上它,蹲在种粮大户的农田旁,问上一句“今年收成还好吧”。
2020年2月6日,因在抗击疫情工作中过度劳累,利国镇水利站党支部书记、利国村包村驻队干部厉恩伟突发心源性疾病,经抢救无效去世,年仅44岁。
铜山区委、徐州市委先后追授厉恩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省总工会追授厉恩伟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
(一)“他像钉钉子一样,做啥事都要干好”
“交代给他的事,放心!”说起“老部下”,利国镇水利站原党支部书记、站长杜长征老泪纵横。有件事,杜长征的印象最深。2012年,利国镇筹划建设环乡路,由于道路经过河道,镇里请专业公司设计了涵洞。杜长征没想到,平时话不多的厉恩伟第一时间提出反对意见,并立即结合现实情况修改方案,最终得到认同,项目施工的两个月,他吃住都在工地上。
利国镇位于泗水河东岸,自古就是漕运重镇,再加上农村吃水、用水的需要,厉恩伟身上的担子不轻。站里三个人,一辆小卡车,周转不过来时,都是厉恩伟开着私家车跑现场,谁家地头有座桥、哪个管涵要维修、哪里有道防洪闸、供水管道经过哪些地方……不用翻地图,厉恩伟如数家珍。
作为地道的利国人和工龄28年的水利人,利国的一条条沟河、一座座桥涵、一块块农田,每一寸土地都记得他的足迹,都留下了他忙碌而坚定的身影。
(二)“他是党培养的好干部,是掏心窝对待老百姓啊”
“要不是厉站长,我这承包地的活儿,早就干不下去了。”种植大户李成礼声音哽咽。2015年,李成礼承包的地里有500多亩“涝”地,遇到下雨就倒灌,地里没收成。他向厉恩伟反映后,农田水利设施及时得以修缮,土地旱涝保收。更让李成礼感动的是,农忙时,自己有时使用抽水或灌溉设备时忘了交电费,都是厉恩伟帮忙垫付的。
这样的事,不胜枚举。利国村村民施有贝一家生活主要靠自己补鞋的收入,厉恩伟从2016年在利国村包村驻队以来,就一直帮扶他家。生病时,厉恩伟开车带他去医院,帮他付医药费;补鞋机坏了,厉恩伟自掏腰包买了新的,说啥也不要钱。前些年,林头村的水管老化,由于村里资金缺乏,改造跟不上,村民吃水遇到难题。厉恩伟三番五次向有关部门协调资金,最终筹款13万元,让村里1300多户村民一分钱没掏,就吃上了放心的自来水。
每年汛期,是村民住房和田地最易受灾的时候,也是厉恩伟最忙的时候。他天天吃住在水利站,日夜巡查河道、处理险情,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村民们说:“他是党培养的好干部,是把心都掏出来,真用心思对待我们老百姓啊。”
(三)“没事,我再守一会儿”
“只要党委政府交办的工作,无论分内分外他从不说一个‘不’字,一定尽心尽力做好。”利国镇党委副书记师飞说。利国村是利国镇政府驻地村,户籍人口1.3万余人,常住人口超3万人。疫情防控工作难度大、任务重。厉恩伟勇当排头兵,和村组干部一起开展疫情防控宣传,逐户对外来人员开展拉网式摸排,制定防疫方案,设置交通管制卡口。
2020年1月29日晚,利国镇接到区防疫指挥部信息,邻近区一名确诊患者曾在利国村组织过聚餐。厉恩伟带领村组干部逐户开展排查,并在当晚对密切接触者完成集中隔离。那一晚,他几乎没有合眼,时刻关注着被隔离者的身体状况和心理动态。厉恩伟的家离单位不到2000米,但是自大年初一开始到去世前,他却从未在家休息过,吃住全在工作一线。利国村共设置5个防疫检查点,他长期坚守一线检查排查,别人都是“三班倒”,他却坚持“三班到”,很少有休息的时间。厉恩伟在全村巡视外,重点到蔡山卡口蹲守。有人劝他,“你看看就行了”。厉恩伟却说,“我年轻,又是党员,没事”。
同年2月6日下午4:00,蔡山卡口换班时间。和往常一样,厉恩伟没有走:“没事,我再守一会儿。”下午5:10,在抗疫一线连续奋战12天后,厉恩伟倒在了日夜坚守的阵地上。这位把根深深扎进泥土的基层党员干部,用平凡却闪耀的一生,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忠诚担当的无悔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