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是怎样形成的?

恒星是怎样形成的?

遥望满天的星斗,使人浮想联翩,多少美好的想往,多少神奇的故事由此而生,天文学家想的却是另一回事:这些星星是怎么形成的?特别是对恒星究竟是怎么形成的这一课题一直怀着极大的兴趣。

恒星的形成,一般认为与两个因素有着极大的关系:第一,因恒星是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在形成恒星的星系中一定存在这些组成物质。第二,最后凝聚成为恒星是靠引力的作用。由此我们可以把恒星形成的过程设想为:在某一星系中,由于某种突发的事件使构成物质(气体和尘埃物质等)开始聚集,后来以此为聚集中心,依靠引力的作用把越来越多的气体和尘埃物质吸引过来,使聚集体越来越大,最后形成恒星。那么,是什么主要因素和条件决定了恒星的高速形成呢?

天文学家对规则星系中恒星形成比较突出的区域(例如银河星系那样的漩涡星系)进行了长期的研究,认为:漩涡星系的密度波,是一个与恒星形成有极大关系的因素。在这些密度波中,星际物质往往比较稠密,有理由认为这是一种聚集,并以此为中心最终聚集成恒星。影响恒星形成的假想的因素是星系的质量、星际气体,等等。在漩涡星系中,是密度波触发了云团的坍缩,云团的坍缩最终形成了恒星,所以密度波是扮演了突发事件的角色。另外恒星的形成还需要大量的氢。在这些说法中恒星的形成的几个重要问题似乎得到一些结论。

1984年,天文学家亨特在博士论文中公布了她对不规则星系恒星形成的研究成果,使一些看来已有定论的说法又重新笼罩上了新的迷雾。

首先她肯定了漩涡星系中有恒星形成的事实,同时也指出了在形态不同的星系,即所谓的不规则巨星系中,恒星的形成率也是极高的。

接着她指出了不规则星系中恒星形成的情况和由此产生的迷惑。

(1)不规则星系中没有密度波,但却能非常成功地形成恒星,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密度波并不是形成恒星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大量的观察事实证明:上述影响恒星形成的假想因素没有一个是成立的,印恒星的形成速率与这些因素无关。

(2)在不规则的星系中,云团的坍缩的原因不知道。一旦一块云团开始坍缩成恒星,它就忘记了自己是在什么星系之中。在两个不同的星系中,同样能形成恒星,主要是决定于云团坍缩这个关系条件。恒星的星际物质组成应该是相似的,但事实上并不如此,这是为什么?

(3)不规则星系中有大量的氢,但它扩散到了这些星系的可见范围以外的空间,恒星形成的范围为什么不是更大一些?外部的氢是否参与恒星的形成?即氢是否从外部正向着恒星形成的区域中心下落,帮助恒星的形成?如果真的如此,必须要拿出观察到的足够的证据。

(4)不规则星系中的星际物质与漩涡星系中不相同,它内部的尘埃不多,分子云也很少,金属含量也仅为漩涡星系的几分之一,在恒星形成的过程中,尘埃、分子云等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看来,从整体的角度来研究恒星的形成并且得出结论,还必须要深入的研究和经过漫长的时间考验。

我们还知道,不规则巨星系能形成恒星,不规则白矮星系则不能,而这两星系有着共同的基本性质,因此,首先要弄清楚这两类不规则星系的特点,并加以比较,从而敲开恒星形成奥秘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