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的来源是什么?
可以毫不夸大地说,地球上迄今为止利用的主要能量直接或间接地都来自太阳,而在人类有史可查的漫长岁月中,太阳的光和热都未见有丝毫的减弱,这既使人高兴,又令人费解,如此巨大而持久的太阳能来源是什么呢?
对此,科学家众说纷纭:
(1)燃烧说。这是一种最原始也是最朴素的猜测,认为太阳是通过燃烧内部物质而发出光和热的。有人设想太阳是一只大煤炉,靠燃烧煤发出强光和辐射热量。然而,根据测量,太阳表面温度高达8 000℃,很难解释由碳和氧的化学反应能达到这样高的温度。同时,根据测到的太阳每秒的辐射能量的功率为3.9×1026瓦,用煤燃烧的化学能难于维持这个大得惊人的天文数字。再者,如果太阳是一只煤炉,靠这种化学能来维持的话,最多不过几千年,可是至今太阳已经存在45亿年而不见衰退的迹象。由此可见,“燃烧说”不符合事实。
(2)流星说。有人提出了“流星说”,认为太阳周围有稠密的流星,它们以可观的宇宙速度撞击太阳,这样流星的动能便转变为太阳的热能。然而,果真如此的话,欲维持太阳发出那样巨大的能量,坠落在太阳表面上的流星之多,应该使太阳的质量在近2千年内有显著的增加,这就会影响九大行星的运动。但是从九大行星的运动情况来看,并没有什么显著的变化。况且按照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流星不会漂浮在太阳的上空。不会大量落在太阳上,它们是以闭合的轨道绕太阳运行。
(3)收缩说。关于太阳能来源,第一个可称得上理论的是天文学家亥姆霍兹于1854年提出的太阳“收缩说”,他认为像太阳那样发出辐射的气团必定会因冷却而收缩。当气团分子在收缩中向太阳中心坠落时,势能转变成动能,再转变为热能以维持太阳所发出的热量。但是计算表明,太阳的寿命不应超过5千万年,而太阳的实际年龄却是45亿岁,面对事实,连亥氏自己也对“收缩说”摇头了。
(4)核燃烧说。根据光谱分析,早已知道太阳中含有丰富的氢,还有少量氦。可见,这两种元素一定与太阳能有密切的关系,1911年原子核发现后,人们开始猜测太阳能也是从原子核反应中释放出来的。
已知几个核子(组成原子核的粒子)通过核反应结合在一起,就会放出能量。例如4个氢,通过核反应,结合成一个氦,便能放出20兆电子伏特以上的能量。按照著名的爱因斯坦质能关系式E(能量)=m(质量)×c2(光速),4个氢核质量约相当于4000兆电子伏特的能量,“核燃烧”后的“质量亏损率”为Am/m=20/4000=5×10-3。而从太阳的辐射功率,同样可由质能关系估计出太阳每秒减少的质量为4×106吨,这与太阳总质量2×1027吨之比为2×1021,这就是太阳的“质量亏损率”。两者一比较,便得出太阳寿命估计为几百亿年。于是人们恍然大悟,原来氢就是太阳中的燃料,氦则是它燃烧后的余烬(相当于“煤灰”),太阳能来自氢的聚变反应。从太阳光的光谱分析也证实太阳里确实存在氢气和氦气。
人类对太阳能来源的认识在步步深化,然而,疑团却远未解开。氢弹爆炸是瞬息之间发生,反应是在倾刻之间完成的,人们至今无法控制聚变反应,使之像裂变反应那样持续进行。要是太阳在进行氢弹爆炸,为什么不是所有的氢气一起参加反应?要是所有的氢一起参加反应,反应一次完成,反应之后理应逐渐冷却,但是,研究证明,数百万年以来,太阳光的强度没有丝毫减弱。如果太阳是在进行大规模的有控制的热核反应,那么什么条件使得太阳中的氢能局部地持续地参与聚变反应?有控热核反应正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但是至今没有做到。由此看来,太阳能的来源问题,仍是科学家们努力探索的一个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