畸形子究竟意味着什么?
一个畸形人的出现会引起人体研究人员的极大兴趣。同样一个畸形子的出现,会引起物理学家的思考与争辩,几年前当人们在用高能原子核射击固体靶的实验中首次发现畸形子,在这项实验中,入射原子核往往会射中靶材料中的原子核而碎裂开来,碎片中约有一只穿过一段异常短的路程,便立即与其它核发生相互作用,这正是畸形子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1983年夏召开的第六届重离子研究会和第二届畸形子讨论会上,科学家们一致确认了畸形子的存在。他们认为:畸形子将是些异常强烈地倾向于跟其它核发生相互作用的原子核,它们可能表现为某些奇特的、激动人心的核物质状态。此后,科学家们纷纷提出了关于畸形子的种种假说。有人设想:畸形子可能是膨胀的原子核,是奇特的非球体原子核,或是夸克——胶子等离子态的原子核。有人设想:畸形子可能是一种中子和质子的本体己被破坏只剩下组成这些核粒子的夸克,以及把夸克粘合在一起的胶子那样结构的原子核。
然而,在1984年2月13日出版的“物理学评论”上,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三位科学家发表了一篇文章,宣布在他们用契伦科夫计数器所作的寻找畸形子的实验中,并没有发现任何畸形子。他们认为,先前那些在塑料薄片叠层中发现畸形子的实验是有问题的,而那些在核乳胶实验中发现畸形子则更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在核乳胶实验的塑料薄片叠层中并没有重元素。
人们对这三位科学家的结论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例如,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的欧文就坚持认为:类似加利福尼亚大学那三位科学家的实验,缩小了对畸形子的寻找范围。欧文和他的同事们对迄今为止发现畸形子的一切实验做了广泛的调查和研究,发现大多数找到畸形子迹象的范围和这些迹象涉及的由母核到碎片的电荷变化,是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那个实验未曾探究过的。他说:“显然,这些实验已缩小了发现畸形子的范围,但决不能以此来否定原先的一些实验。”
不久,纽约州立大学的三位科学家宣称在一次实验中又一次看到了畸形子,其中一位科学家还毫不含糊地说:“我认为畸形子确实是存在的。”
不过,争论双方有一点看法是相同的:那就是都认为还必须进行更多的实验,以进一步确认畸形子的存在和揭示它的本质。畸形子对人们来说,还是一个尚未解开的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