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的缘起和发展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下,为提高国家和民族的核心竞争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全球化的趋势。具有代表性的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1997年12月启动的“素养的界定和遴选”项目(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DeSeCo),确定了包括“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群中进行互动”“能自律自主地行动”等三个维度的九个素养(见表1)(柳夕浪,2014)。
表1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核心素养结构
2002年,美国创立“21世纪技能合作组织”(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P21),提出了21世纪学习体系,“包括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内容、所依托的‘核心科目和21世纪主题’以及落实和推进核心素养的四大支持系统”。美国“21世纪技能合作组织”指出:“21世纪技能”一词是指在当今世界,尤其是在当代职业和工作场所,对成功至关重要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工作习惯和性格特征(图1)。
图1 21世纪技能示意图
从图1可以看出,“21世纪技能”包含了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学习与创新技能: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创造性和创新能力;
(2)生活与职业技能:灵活性和适应性、主动性和自我指导、社会和跨文化技能、工作效率和胜任工作的能力、领导能力和责任能力;
(3)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信息素养、媒体素养、信息交流和科技素养。
其次是欧盟(EU)提出的“终身学习核心素养”,并且将其定义为“是一系列可移植的、具有多种功能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是个体获得个人成就和自我发展、融入社会、胜任工作的必备素养”(常珊珊等,2015)。2005年,欧盟正式发布《终身学习核心素养:欧洲参考框架》(Key Competences for Lifelong Learning:A European Reference Framework),提出了八大核心素养,“每一素养又从知识、技能与态度(knowledge,skills and attitudes)三个维度进行具体描述”,具体涵盖以下内容:
母语交流(Communication in the mother tongue)、外语交流(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languages)、数学素养与基本的科学技术素养(Mathematical competence and basic competenc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数字素养(Digital competence)、学会学习(Learning to learn)、社会与公民素养(Social and civic competences)、主动意识与创业精神(Sense of initiative and entrepreneurship)、文化意识与表达(Cultural awareness and expression)。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科技与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澳大利亚推出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课程改革,于2008年发布了《墨尔本宣言》(Melbourne Declaration on Educational Goals for Young Australians),为澳大利亚未来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战略方向和总体目标:“促进教育的公平与卓越,培养青少年成为成功的学习者、自信且富有创造力的个体和主动明智的公民”,并据此提出了澳大利亚的学生所应具有的“通用能力”(General Capabilities)。该“通用能力”旨在通过澳大利亚的课程,帮助澳大利亚年轻人在21世纪成功地生活和工作。
基于此,澳大利亚提出了读写、计算、信息和通用技术、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道德行为、个人和社会能力及跨文化理解在内的七项通用能力(图2)。
图2 澳大利亚通用能力(General Capabilities)
韩国从1954年起经历了七次比较大的课程改革,最新的课程标准2015年修订、2018年生效。该课标指出学生个人的发展应该指向以下目标:
(1)一个能在整体成长和发展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身份、开创自己未来的生活的独立的人;
(2)一个能以基本知识、技能为基础运用各种思想和具有不屈不挠、创新精神的人;
(3)一个能以文化素养和多元价值观为基础欣赏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高雅的人;
(4)一个能以社区意识与世界互动,以关爱和分享精神与他人共同生活的民主公民。
为达到以上目标,2015年修订版确定了以下素养为核心素养,包括六大内容:“自我管理素养”(Self-management competency)、“知识信息处理素养”(Knowledge/information processing competency)、“创造性思维素养”(Creative thinking competency)、“审美感性素养”(Aesthetic-emotional competency)、“交流沟通素养”(Communication competency)、“共同体素养”(Civic competency)。
我国也有不少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构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褚宏启等(2015)认为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备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素养是行为能力,是行为指向或实践导向的,是知识、技能、态度的统整与融合”。他同时指出:“核心素养是21世纪的关键少数素养,不是全面素养或者综合素养”,也不是“基础素养”或者“职业素养”。李艺等(2015)提出核心素养的内涵从下至上应包括“双基”层、问题解决层和学科思维层。辛涛(2016)指出,讨论核心素养必须重视三个问题:第一是在新时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第二是如何解决“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足”等仍然困扰基础教育的问题;第三是如何“实现由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传授为导向的课程和教学方式转向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的课程和教学方式”。余文森(2016)认为“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重要、不可缺的素养”“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品质”。2016年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以课题组成果方式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构成,共有三级,包括文化基础(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自主发展(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社会参与(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三个方面六大素养,这六大素养往下还有18个第三级素养(图3)。
图3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系统结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