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起源|

|饮茶起源|

我们远古的祖先是怎样发现茶树的?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利用茶树的?是在什么年代开始饮茶的?这些问题都是一般人需要了解的。

在《神农本草经》一书中,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记载。《史记·三皇本纪》中也说:“(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在我国,一谈起茶的起源,都将神农列为第一个发现茶和利用茶的人。《神农本草经》又名《本草经》,托名“神农”所作,约成书于秦汉时期,其中共收载药物365种,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

耐人寻味的是,在江南茶区,自古流传着一个“神农与茶”的神奇而有趣的故事。说神农这个人很奇特,一生下来就有一个水晶似的肚子,吃下什么东西在肠胃里都可以看得很清楚。那时候,人们还不会用火来烧东西吃,吃的花草、野果、鱼虫、禽兽之类,都是生吞活咽的。因此,人们经常闹病。神农为了解除人们的疾苦,决心利用自己特殊的肚子,把看到的植物都试尝一遍,看看这些植物在肚子里的变化,以便让人们知道哪些植物可以吃,哪些有毒不能吃。就这样,他开始试尝百草。开始,他尝了一朵乳白的花,发现下面长着一片片嫩绿的叶。这几片绿叶真奇怪,一吃到肚子里,就看到它从上到下,又从下到上,到处翻动洗擦,好似在肚子里检查什么,把肠胃洗擦得清清楚楚。神农感到很新奇,就称呼这绿叶为“查”。后来,人们把它叫作“茶”。神农成年累月地跋山涉水,不辞辛苦地尝遍了百草,每天都得中毒几次,都是依靠茶来解救自己。神农根据百草在肚子里的变化,找出了在花草根叶中有470种是有毒的,有980多种是无毒的。神农并不就此满足,仍继续不停地尝百草,最后他见到一朵黄黄的像小茶花似的花儿,那花托的叶子一伸一缩地动着,他感到好奇,就把那叶子放在嘴里慢慢咀嚼。不一会儿,神农感到肚子很难受,还来不及吃茶叶,肠子就一截一截地断开了,神农就这样为拯救他人而牺牲了自己。人们称呼这草为“断肠草”。常言道:“神农尝药千千万,可治不了断肠伤。”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从中也可以看出,现在的农业发展是先民用血汗甚至性命换来的。

我们在原始社会的祖先,为了生存,必须与饥饿和疾病做长期艰苦的斗争。原始农业和医学的建立,绝不可能是某一个时期某一个具体的人所能完成的,而是由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经过漫长岁月的长期生产实践的共同结果。后人因崇敬和怀念农业和医学的开拓者,而以美好的心愿特地塑造出来像神农氏这样的偶像,此外还有“构木为巢,以避群害”的有巢氏、“钻燧取火,以化腥臊”的燧人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的伏羲氏等,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从史料研究的角度来看,我们不能把神农确定为某一个年代的具体人物,但把神农作为一个特定的传说时代是合适的。那时,渔猎经济已有较大进步,开始形成母系氏族社会,这从古代遗迹中可以得到证明。汉代班固《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这里说的神农,是指取得生活资料以农牧为主要手段代替以渔猎为主要手段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茶已被人们发现而作为药料或食物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茶和其他作物一样,从发现到利用,需要经过一段漫长的岁月。在夏商以前,虽未见有茶的记载,但自周朝开始,关于茶的正式记载就逐渐增多了,如《诗经·豳风·七月》中有“采茶薪樗,食我农夫”之句。《周礼·地官司徒》中说:“掌茶:掌以时聚茶,以供丧事。”《华阳国志》中,也谈到周武王伐纣时,曾联合巴蜀等南方小国部落一起参加征战,部落的首领还带来巴蜀所产的茶叶作为“贡品”。在西周初期,我国西南一带部落已将茶作为珍贵的礼物向大国进贡。由此可以推想,在西周以前,甚至更远的原始公社逐渐解体到奴隶制度的时代,即夏商时代就可能发现和利用了茶叶。因此,饮茶的历史或许已有4000多年甚至更长。

当原始人类发现、利用了茶树,知道了茶叶对人体有医疗效用以后,对茶叶就充分注意和重视起来。据古书记载,茶叶开始只作为药用;到了周代,专门设置了管茶聚茶的官吏,将茶叶蒸煮之后供作丧事祭奠之用;到了春秋时代,已经提到生煮作羹饮,但没有专门作为饮料的记录。因此,对茶叶何时发展为日常饮料,众说纷纭,没有定论。陆羽在《茶经》中根据《尔雅》(“槚,苦茶”)和《晏子春秋》(“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中有关茶事的记载,把周公旦和晏婴列为我国最先知道饮茶的人。有许多文献的作者说,我国饮茶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有的人根据顾炎武《日知录》中“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的记载,认为产茶和饮茶始于秦汉时期。《三国志》记载,三国时期,吴王孙皓每次大宴群臣,臣子至少得饮酒七升,因韦曜仅能饮酒两升,孙皓密赐他以茶代酒。因此,有人认为饮茶始于三国。美国作家威廉·乌克斯所著的《茶叶全书》中,甚至根据晋朝人张孟阳《登成都楼诗》有“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之句,臆断中国茶叶在晋朝时由药用转为饮料。以上各种说法不一,对开始饮茶时间的推测,前后相距竟有千余年之久。我国饮茶的起源,无论说是秦汉还是春秋,时间都定得太迟,更不消说是晋代了。

上面提到的周武王伐纣时,巴蜀部落首领曾带有蜀茗进贡的事,这是历史上最早记载我国西南地区产茶的重要史料。另外,王褒《僮约》[1]一文,是我国现存最早、最有价值的有关饮茶、买茶的文献。王褒是四川资阳的一个儒生,到成都参加“策问”,寄居在他的亡友妻子杨惠寡妇的家里。杨氏有一个仆人叫“便了”。王褒爱喝酒,时常让便了去买酒,便了心存不满,于是怀疑王褒与杨氏有私。不久,杨氏将便了卖给王褒,便了就成了王褒专用的仆人,双方立定契约,这就是王褒所作的《僮约》。《僮约》中规定了便了每天应该做的劳役,其中涉及茶的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两句。武阳位于今四川彭山县东,是汉代的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之一,附近岷江两岸又为古代的产茶区。《僮约》中的“武阳买茶”就是说,王褒为了自己喝茶或款待客人,规定便了要到武阳去买茶。“烹茶尽具”一句,对研究古代茶叶饮用方法和饮具的考证大有帮助。“烹茶”二字可理解为将茶叶直接放入煎煮器中煎成茶汁以后,倒入杯中而饮;也可以理解为在茶汁中加入其他物料作羹饮。“尽具”二字,就是说煮茶和盛茶之时,要将器皿洗涤干净,整理放好,不得马虎。《僮约》的记载说明在秦汉时期,四川产茶已有相当规模,制茶方面也有所发展,并且已由药用、食用转变为上层士大夫生活中佐食的必需饮品,说明茶叶在当时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

在历史的长河中,所有一切都彼此关联着,饮茶的历史也不会例外。茶叶的生产与贸易,也总是与社会的消费直接关联。我国西南边境山区的少数民族早在远古时代便发现茶有医药作用,一开始只需采集一些野生茶树的嫩叶便可得到满足,后来需求量逐步加大,人们将野生大茶树砍倒,采集细枝条上的幼嫩芽叶,即《茶经》中所说的“伐而掇之”。长此下去,全部野生大茶树面临被砍光伐尽的危险。为了能得到较多制茶原料,当时的人们就根据种植其他农作物的常识,尝试人工栽茶。茶叶成为一种经常消费的食品和饮料之后,茶树的栽培就由少到多地逐步蔓延开来。可以想见,消费是生产的推动力。茶叶商品化,推动了茶叶的贸易和茶产品的生产。随着茶叶生产、消费和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逐渐地自然形成一个或几个茶叶产销中心市场。茶树从开始饮用到栽培,由自给自足发展到商品生产,由少量商品生产到形成茶叶产销中心市场,在古代需要几个世纪或更长的岁月。因此,《僮约》所载的内容,并不能证明我国最早饮茶始于此,只能说四川地区在秦汉时期饮茶已相当普遍。我国开始饮茶的时间,应该是王褒所处的时代再往前追溯千百年。

根据考古和民族志的资料,得知现行的几种饮料和嗜好品的发现和利用都是很远古的。如黑人远在史前已知咖啡饮料,烟草在原始时期就已被发明,我国在殷商时期已知酿酒。茶最初作为药用,仅以未加工的生叶煎服,或烤饮,有如现存的烤茶一样,其味虽苦,但香气馥郁,颇能引起快感,且具有消除疲劳之功效。历史上,居住在我国西南边陲山区的少数民族部落珍视茶叶,很早便将其作为日常饮料,是完全有可能的。因此,笔者认为,饮茶的起源至少应追溯到西周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