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佛教|

|茶与佛教|

我国是茶的故乡,从发现野生茶树到人工栽培,从药用、祭祀用、食用直到成为世界人类的普遍饮料,茶差不多已有四千年的悠久历史。茶叶生产的发展,无疑是我国劳动人民数千年来与大自然相处的结果。

自从汉代佛教由西域传入中国,释迦牟尼提倡坐禅,并以此作为佛教的重要修行之一。所谓坐禅,就是禅定,也就是镇定精神,排除杂念。僧尼日夜坐禅,必须借茶来驱除睡魔。据陆羽《茶经》“七之事”中引《晋书·艺术传》:“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单道开为西晋末名僧,单道开时代远在日本禅宗始祖达摩大师以前。日本神话中说中国茶树起源于达摩时代,达摩为免除坐禅时的瞌睡,乃割其眼皮投于地上,生根而成茶树,这种说法仅仅是神话。单道开投奔后赵武帝石虎以后,住邺都(今河北临漳)昭德寺,于场内造八九尺高的禅室,以茅草编结为屋顶,常常在其中坐禅。有人询问他为何如此,他一律不回答,只在禅室外悬偈语:

我矜一切苦,出家为利世;利世须学明,学明能断恶。山远粮粒难,作斯断食计;非是求仙侣,幸勿相传说。

其实,单道开并非是一个不食烟火的仙人,他常服小石子。小石子当今仍保留,为内蒙古、新疆、西藏等地人民喜爱的固形牛奶,其中混合松子、桂皮、蜜、姜、茯苓等富有营养的滋补作料研制而成。形状很像小石子,每日吞服数粒,另外饮茶苏一两升,借茶的作用帮助消化小石子,调节人体机能。坐禅使人处于似睡非睡的极静状态,体力消耗少,因此,日子久长也不致弄垮身体。

世称茶有三德:第一,坐禅时通夜不眠;第二,饱腹时能帮助消化,轻神气;第三,为“不发”(抑制性欲)之药物。日本的明惠上人提出“茶之十德”。在日本,茶被认为是戒律和修养的食粮。

南北朝以后,中国佛教盛行,在各名山胜景之处,大造寺院。由于佛教重视坐禅、断食和冥思,院主招来大批僧尼,开发山区,种植茶树,寺院四周自然环境优美,适宜栽茶,多产名茶是很自然的事。随着寺院的发展,僧尼增多,劈山种茶,茶好像成了佛教特有的饮料,有了惊人的发展。佛教对整个社会的茶叶生产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僧侣们喜爱茶的原因,除了饮茶是一种宗教仪式以及茶有很多功效外,还在于饮茶是一种幸福,是长寿之道。饮茶能达于悟道,能得到佛的庇佑。东晋名僧怀信在《释门自镜录》序文中说:“跣足清淡,袒胸谐谑,居不愁寒暑,食可择甘旨,使唤童仆,要水要茶。”又如唐代名僧从稔禅师,常住赵州(今河北赵县一带)观音院,《传灯录》上尊称他为赵州古佛。他每说话之前,总要先说:“吃茶去。”宋代僧人曾济在《五灯会元》中说:“师(指从稔禅师)问新来僧人:‘曾到此间否?’答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一新来僧人,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禅师:‘为何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只要饮茶,就达于悟道,这正是赵州禅。旧时杭州龙井茶室有这样一幅墨迹:“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曰归可缓,试同歌陌上花来。”明代童汉臣在《龙井试茶》中有“一吸赵州意,能苏陆羽神”的句子。以往说“茶禅一味”,现在可具体说成“茶佛一味”,其真谛非佛教徒也可想见一二了。至今,日本一些著名茶室还用“吃茶去”三字做招牌,以招徕顾客。

寺院与茶产有关,佛教与茶叶有缘,特别是著名寺院多出名茶,古往今来,很少有例外。翻开中国产茶史料,类似记载,信手可得。如人们常道的“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指的是四川蒙山茶。该茶历史久远,相传在西汉末年,甘露寺的普慧禅师在蒙山之巅上清峰栽了七棵茶树,“高不盈尺,不生不灭”,直至清雍正年间尚存,产量不多,能治百病,被誉为“仙茶”,这在汉碑和明清两代石碑及《名山县志》中均有记载。至于这七株茶树从何而来,引起茶史学家们的兴趣。有说茶种来自岭南广东,有说来自福建建溪,有说来自四川峨眉山,还有一种离奇的说法,认为是迦罗于魏代由印度研究佛学时带回,栽种于蒙山。这几种说法当中,应属来自四川峨眉山的可能性较大。“长松树下小溪头,斑鹿胎巾白布裘。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鹤是交游”,这是唐代白居易描绘曾在庐山香炉峰结草堂居住,亲辟园圃种茶的情景。据《庐山志》载,庐山种茶始于汉代,当时山上梵宫寺院多至三百余座,僧侣云集,他们攀危崖,冒飞泉,竞采野茶,以充饥渴。各寺院亦于白云深处劈岩削峪,栽种茶树,采制茶叶,遂有“云雾茶”。被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称为“天下奇秀,无逾此山”的浙江乐清北雁荡山,相传在东晋永和年间,阿罗汉诺讵那率弟子三百人居雁荡,自此后,寺院兴盛,劈山种茶。

又如五代时人毛文锡在《茶谱》中写道:“扬州禅智寺,隋之故宫,寺枕蜀冈,有茶园,其茶甘香,味如蒙顶焉。”据史籍记载,江苏南京栖霞寺、苏州虎丘寺、东山洞庭寺,福建福州鼓山寺、建安北苑凤凰山能仁寺、泉州清源寺、武夷天心观,湖南岳阳白鹤寺、衡山南岳寺、洞庭君山寺,湖北当阳玉泉寺、远安鹿苑寺,广西桂平西山寺,江西庐山抬贤寺等,历史上均出产优质名茶,闻名遐迩。许多历史名茶经过千百年来的严峻考验,饱经风霜,至今青春常在,而有的已被历史的洪流淹没,殊为可惜。

安徽、浙江是中国重要的产茶省份,名茶辈出,也大都与寺院有直接关系。如安徽著名的特级黄山毛峰,主产黄山松谷庵、吊桥庵、云谷寺一带;六安瓜片的佳品,产于齐云山蝙蝠洞附近的水井庵;霍山黄芽产于太阳乡的长岭庵;黄石毛峰是居住在九华山巅的一僧一道首先采制并为众人治病而著名的;休宁松萝茶,只产于松萝山,这里是明代结庵的旧址;徽州大方也是明代居住在松萝山的一个名叫大方的和尚首先创制,由于制茶精妙,群邑师其法,而以僧名命名。在浙江也同样,长兴吉祥寺的紫笋茶,杭州龙井寺的龙井茶,余杭径山寺的径山茶,天台国清寺、华顶寺的华顶云雾茶,临安西天目山禅源寺的天目青顶、天目云雾茶,普陀山普济、法雨、慧济寺的佛茶,宁波天童寺、阿育王寺的天童红茶,乐清雁荡山合掌峰、斗室洞等院庵的雁荡毛峰,景宁惠明寺的惠明茶,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许多名茶,不少已被评为国家级名茶和优质茶。

在中国的大江南北、名山胜地,哪里有寺院,哪里就有茶茗形迹。不独中国如此,日本亦然。日本自唐代从中国传入茶种。当时,茶为佛教的特有物,除寺院以外,几乎没有饮茶的,直到经山城国葛野郡高山寺的高辨(即明惠上人)的努力,才把茶饮普及到民间。因此,日本史学家也具有这样一种普遍观念,认为寺院中的园庭,大抵均种有茶树。

随着佛教的盛行,寺院兴起,僧尼增多,名茶发展。名人雅士纷纷为寺院、茶饮题诗作赋,历代以茶为题材的诗文十分丰富,推动对茶文学的研究,这些有关茶的诗文,不但可作为研究茶的发展的很好史料,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一份极为珍贵的财富。今日,茶已成为中国和日本等国家社会和文化生活的必需品,难道不可以说佛教对促进茶叶生产有它一定的积极作用吗?